字词 | 《浪淘沙》 - 李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浪淘沙》 - 李煜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南宋胡仔《苕溪渔聪丛话》引蔡絛《西清诗话》云:“后主归朝,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遂作此词,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上片写拘囚生活及感受。“帘外雨潺潺”,写春夜听雨。“潺潺”,这里形容淅淅沥沥的雨声。作者在小楼中听到的檐溜滴雨,象是有人在哭泣,泪水滴滴答答,令人心酸。“帘外”表明是暮春时节。“春意阑珊”,言春将归去,阑珊是将残将尽的意思。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都是惜春之意。连绵的雨,帘外该是“落红无数”了?“罗衾不耐五更寒”,轻软的绸被子抵御不住五更天的阵阵寒意。这是作者对温度的感觉。失眠的作者,对一夜气温的变化,十分敏感,“五更”时最冷,忍受不住。这里有温觉,更是政治上的感觉。如果这首词确如古今许多研究者说的是李煜的绝笔,那么很明显词人已感觉到夜将尽,自己的人生之路亦行将结束。总之,前三句写夜雨,写春残,写春寒,“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悲伤极了。“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更令人难堪,恍恍惚惚、似睡非睡中, 自己倒又忘却环境之险恶,不知趣地重又回到往日“贪欢”的生活中去了。尽管是片刻欢乐,却曲折地反映出对昔日怀念之深。他神智一清醒,不禁嗔怪自己,责骂自己, 末日将至,还在做“梦”!作者细腻地写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 下片从写长夜转到写白天,词界扩大。作者承受不了强大的心理苦闷,十曙色中起身,走到帘外。“独自莫凭栏”,他警告自己,因为远眺就会想起“无限江山”,即“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勾起更大的悲恸!故国呵,我跟您“别时容易见时难”,从“仓皇辞庙”至汴京于今已近三年,想要再见到您,是“他生未卜此生休”了。作者将内心的激烈冲撞写得极有层次:只有在梦中才能忘记俘虏的身份,寻得片时的欢乐,这欢乐就是回到故乡,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一旦惊醒,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他责怪自己的“梦”;还是抵挡不住故国的吸引,所以走出帘外,想纵目南望;立即警告自己,向往自由不可得,想回故国不可能,还是不要远眺了罢!不过故国如磁石,他还是压抑不住,看了一下,“无限江山”,想象中南唐已是山河破碎风飘絮了,路途遥遥,关山阻隔,“深院锁清秋”, 自己被监禁着,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泪水汩汩而出。千古无数诗人,写出多少亡国怨诗,而象李煜这样执拗、坚定、深沉、时刻眷恋故国,抒发山一样高、海一样深的感情的,并不多见。“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以感叹总束全篇。作者低眉看到残春的凄凉情景,那落在水面上的无数落红、片片花瓣,正随着流水飘走。作者和他的父亲李璟都擅长以水喻愁,用水寓恨的。“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世事漫随流水”。这首词又写到抽刀斩水“愁更愁”的流水,它将落花带走了,将一切美好的物事带走了,春天消逝了。这情景跟“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心境合拍。落花流水图也有喻意,他那故国和与之相连的和平生活,不也正象这美好的春光一样,消逝了?春光的消逝,无法追寻,恰似天上和人间一样永远分开了。词人发出沉重的慨叹!这两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这首词借暮春雨夜的凄凉感受,写尽亡国的哀痛。五十四字有巨大的艺术容量。过去与现在,梦境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冲动与抑制,欢乐与痛苦,崇高与滑稽,振奋与自惭,悲剧与喜剧,真诚与虚伪,悲伤与抗争……形成巨大的内在冲突,象钱塘江潮,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得到积极的审美感受。雨潺夜寒的兴起,流水落花的比喻,天上人间的对照,明白如话的语言,使作者真善美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它不愧是千古绝唱! 《浪淘沙》 - 李煜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 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 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琼殿影, 空照秦淮。 上片着重写日间的寂寞与悲哀。“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白天百无聊赖,想起以往在秣陵度过的太子、帝王生活,内心只能涌起一阵阵的悲哀。“只堪哀”,语调沉痛,是不堪回首、强行忍受之义。对着眼前的风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也难以排解这种悲哀之情。通过衬托倍增其哀。全词一开始就以悲抑怨恨的声调冲激出来,今昔对比,哀乐迥异,总摄全篇。接着写所见与感受。“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萧瑟的秋风中,幽禁处庭院中的一切是如此凄凉,连那苔藓也渐渐地铺满了台阶,很长时间没有人走动了。既然无人进出,也就听凭珠帘空垂着,毋需卷起来。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大词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煜从过去的“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非凡到如今死一般的静寂、冷落,心儿在滴血,是无疑的。于是发出“终日谁来”的悲叹。这既有对昔日和平安定生活的追念,又吐露出对今日处境的愤懑与不平。 下片则着重写深夜的孤凄与悲凉。换头“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极自然地转人悔恨,自己当年的意气,销磨殆尽。如所周知,当宋军南下时,曾遭到后主的抵抗。当开宝七年(974),赵匡胤召其北上助祭时,李煜“辞以疾……常谓人曰, ‘他日王师见讨,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宋·龙衮《江南野史》)八年,宋与吴越会师围金陵,“宋主遣李穆送从镒(后主弟——笔者)还本国,谕后主降”(《宋史·世家》),“后主命陈大雅突围召洪州节度使朱令赟赴难,令赟胜兵十五万与宋师遇,大溃”,后主仍拒不投降(宋·史某《钓矶立谈》)。旋令求救于辽河流域的契丹,未果。“城陷后主欲自杀。左右泣涕固谏得止。”(宋·陈彭年《江南别录》)李煜忆及上述往事,当年“金剑”不存,早已象埋在地下、沉于水中的吴王阖庐的贵重宝剑一样了,失而焉能复得?作者用典叹息南唐王气业经消失。自己当年的锐气也消没在蒿莱丛中了。蒿莱是两种草,常长在久无人到的屋舍之中。“壮气”在上,“蒿莱”在下,写尽被俘后的晦气。这两句悔不当初、懊伤至极而又无可奈何。抹上一层悲剧色彩。当然内里还含有相当程度的反思、自责与自叹。“晚凉天净月华开”,写夜景,蓝天万里无云,一轮明月渐渐升起。看到这美丽的月色,悲凄之情进一步涌起。于是联想到,月亮依旧,过去她放射的清辉象水银似地洒在南唐“玉楼琼殿”上,影子静静地倒映在秦淮河的清波里,那是一幅绝妙的月夜静影图!可现在,那宫殿全部废弃了,成了“黍离”之地。一切繁华,皆成陈迹,变为水月镜花。世道沧桑,变幻无常,只有这不变的月儿却不解人间事,今夜依旧空照在秦淮河上。这是山河破碎图。“空照”二字,令人涕下。 这首词上下两片皆先以两句直陈胸臆,是赋体之法,接着都寓情于景,乃比兴寄托手段,分别以白昼黑夜的具体物象附丽内心的郁闷与痛苦。情景交融而境界开阔,感慨深广而风格沉郁,将花间词的狭窄主题引向对人生之严肃思考,在个人的感慨中寄寓着深沉的亡国之悲,在词史上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故周济说:“如生马驹,不受控促。”(《介存斋论词杂著》)这是说李煜突破了花间派的樊篱。冯煦云:“词至南唐,二主作于上,正中(冯延巳——笔者)和于下,诣微造极,得未曾有。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蒿庵论词》)皆为明见卓识。高兰、孟祥鲁亦云:此词“凄凉中透出壮烈,故已可见南宋词风的一脉。”(《李后主评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