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浣花溪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浣花溪记》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 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 ① 玦(jué 决): 开缺口的玉环。 ② 琅玕: 美玉。 ③ 青羊宫: 亦名青羊观。曹学佺《蜀中广记》: “《蜀本纪》云: ‘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郡青羊肆寻吾。’今为青羊观也。”相传老子曾牵青羊过此。 ④ 舁(yú 于): 抬。 ⑤ 灌口: 山名,又名金灌口,古称天彭门。相传汉代文翁任蜀郡守,穿渝江灌溉,故名灌口。 ⑥ 武侯祠: 即武侯庙,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祀三国蜀武乡侯诸葛亮。祠原址在成都少城,西晋十六国成(汉)李雄(武帝)建。明时改在今址与刘备的昭烈祠合。清康熙年间重修。 ⑦ 百花潭水: 杜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后人取此四字题景。 ⑧ 杜工部祠: 杜甫祠,为杜甫草堂中建筑之一,在杜甫故宅原址上建成。 ⑨ 别驾: 官名,明代为通判的别称。通判是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的官员。华阳: 古县名,明为成都府治,今并入双流县。 ⑩ 严公: 严武(726—765),字季鹰,官至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封郑国公。镇蜀时善遇杜甫,杜甫《八哀》诗曾悼念之。 ⑪ 夔门: 即长江瞿塘峡,在四川奉节东。因地当川东门户,故称。杜甫在唐永泰元年(765)离成都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居留近二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 ⑫ 万历辛亥: 万历三十九年,即公元1611年。万历为明神宗年号。 ⑬ 磬折: 弯腰如磬,表示恭敬。磬,一种形状如矩的乐器。

在读钟惺这篇《浣花溪记》之前,让我们先将目光倒溯到盛唐时期……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为避安史之乱而流寓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已整整一年的大诗人杜甫,生活始稍得安定。他为烂漫的春光所吸引,独自一人,信步赏花,徜徉在浣花溪畔、锦江岸边,逗起无边诗兴,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联章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穷愁奔走,犹能择胜”的文坛佳话。而这,也正是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的草堂生活的缩影。

时移世易,光阴流逝了整整八百五十个春秋。到了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的十月十七日,年届三十八岁的新科进士、执竟陵派文坛之牛耳的钟惺,也使蜀入蓉。“是日清晨,偶然独往”,他沿着“纤秀长曲”、“窈然深碧”的浣花溪水,寻觅“水木清华,神肤洞达”的清幽境界,探访当年杜甫在浣花草堂的行踪遗迹,畅游竟日。此次出游归来,他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就是游记散文名篇《浣花溪记》。

浣花溪,逶迤流过四川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称百花潭。两岸竹柏苍翠,风光秀美,为唐、宋以来成都著名的郊游胜地。尤其是从杜甫在此建构草堂,客居四载,留下二百余首诗篇以后,人杰地灵,更引起了人们对于为浣花溪增辉的诗圣的缅怀,越发感到松楠泉壑、祠堂庙貌的美不胜收。面对着如此丰饶的风景胜区,要以一篇五六百字的游记来描述,实为不易。而钟惺则出之以清夷简淡之笔,纳浣花溪畔诸般胜景于数百字的短小篇幅之中,显示了精湛的功力,也见其峭拔的风格。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起笔看似平平,如同一般游记,先交待游历的方位,然“左为万里桥”五字,却别有作用。因为此文所记云云,均系西郊诸景,而“万里桥”实为此游之起点站,画龙点睛,便起了坐标轴的作用,且复与杜甫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狂夫》)相扣合。紧接着便是一个概括浣花溪下游全貌的长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委者,下游也。冒一看,此句似嫌冗杂,其实不然。作者以大手笔一气写下了浣花溪下游“纤秀长曲”、“窈然深碧”、“潆回城下”三大特点。而于“纤秀长曲”、“窈然深碧”八字,分别以两组博喻来形容: “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是显其“形”;“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是绘其“色”。至此,读者对浣花溪的命名就不由感到兴趣了。于是,作者乘势说明: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原来整条溪水,只有流经杜甫草堂的一段享此专名,那是由于当年诗圣在此营建草堂流寓客居的缘故。真是名人留胜迹,江山遂增辉。

如果说,“万里桥”还只是一个起点站,那么,“青羊宫”便是作者设置的第二个坐标,也就是中转站了。所以,在一开头交待了青羊宫后,便分三层写青羊宫左近的溪边岸景、溪畔人家、溪上桥亭。由于行色匆匆,无暇细看,亦非行文重点所在,不用详加记述,故文字力求简洁,技法富于变化: 或描绘其景,或记叙人言,或引录碑刻。这便要言不繁地写出了青羊宫附近直到缘江路一带的浣花溪名胜景色。

中转站过去,扑面而来的是目的地、终点站: 浣花溪。作者写道: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

“武侯祠”是作者设置的第三个坐标。作者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满含崇敬的情怀,富于情致地写下了此游的行踪与见闻。首先扑入眼帘的是祠前桥后的“浣花溪”题榜。接着则为题有“百花潭水”四字的洲中碑亭;而小洲恰恰是“横斜插水间如梭”,亦更见其清幽。先之以写“桥”,继之以写“溪”,最后集中笔墨写祠中所见,而尤其突出了诗圣画像的“清古”风节。既是亲眼所见,深心所感,又确是夫子自道。全段行文,一线铺开,散而不乱,而又动中写静,中心突出,颇有次第。

一般凡手的游记,到此便可收束。然而,在钟惺眼中,杜老的“真精神”却引起了他的奇思妙想。这说明他对诗文的主张和他的创作实践原是一致的。为此,他细致入微地抒写了杜甫当年的处境。先以杜甫在蜀之两所居处相比较,指出: “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这就使下文的议论一下子跳出了浣花溪一隅。不仅撮叙了杜甫从浣花溪迁往东屯的一段经历,更从两方面发抒己见,指出了风尘澒洞的人间,患难见知己的可贵;而杜甫之从成都浣花溪移居夔州应该说是天意安排,增加了杜甫在夔州的一段奇迹,表明他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这种安详镇定的器宇,随时可以用来救世济民,就像孔子当年在宋国遇险,流亡到陈国时,避居在司城贞子家里无为而实有为一样。文章至此,题旨已和盘托出,即充分颂扬了杜甫的浩荡豁达的胸怀。

但作者并未就此搁笔,而是以浪末微澜之笔写出当日所见的另一番情景作为结束: “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使客游者”,指朝廷使臣中来此游玩的人。这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热衷应酬的丑态,受到了作者入骨的嘲讽,而另一面,则又反衬出杜甫精神的伟大。

钟惺此文,远承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清峻风格,而又创以己意,显示了竟陵派特有的造语冷隽、句式短小、节奏峭拔、用字简省的笔法,不失为明代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字数:3271
吴调公,祝诚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浣花溪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1),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2)、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3)、如琅玕(4)、如绿沉瓜(5),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6)。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7)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8),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9),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10)。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11)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12)。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13),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14)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15),磬折喧溢(16),迫暮促归(17)。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18)

〔注释〕(1)万里桥: 在四川成都南门外,原名长星桥,传说三国蜀费祎出使吴国,诸葛亮在桥边饯行,说: “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改称万里桥。(2)玦(jue):环状而有缺口的玉佩。(3)鉴: 镜。(4)琅玕:绿色的美玉。(5)绿沉瓜:颜色深绿的一种瓜。(6)委:水的下流。这里指流聚之地。(7)少陵: 杜甫曾在少陵(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南)居住过,自称“少陵野老”,后人即以少陵为杜甫的代称。(8)青羊宫: 又称青羊观,在成都西南浣花溪附近,是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相传为老子和关尹喜会见之处。(9)舁(yu)夫:抬轿的人。(10)题榜: 匾额。(11)杜工部: 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故称。(12)尔尔: 如此。(13)严公:指严武,曾任剑南节度使,杜甫的友人。(14)微服:为了隐藏身分而穿平民的服装。司城贞子: 春秋时陈国大夫,姓名不详,死后尊为司城贞子。孔子流亡到陈国时,曾住在他家里。(15)冠盖稠浊: 形容官员来往,车马繁乱。(16)磬折: 形容打躬作揖,弯腰如磬。磬(qing): 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曲尺,用玉或石制成。喧溢: 声音噪杂。(17)迫暮: 傍晚。(18)楚人: 钟惺是湖北省竟陵人,竟陵古属楚国,故自称楚人。

〔鉴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梵安寺里。第二年春天,在寺旁的荒地上盖了一所草堂住下来,这就是被后人所称道的成都杜甫草堂,也称为浣花草堂。诗人在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涯后,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他那颗饱经忧患的心灵,在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抚慰下,开始复苏;在短短不满四年中,吟唱出大量动人的诗篇,成为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个丰收时期。而草堂也因此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相传自唐朝末年以来,每逢四月十九日,成都人民都要到草堂来瞻仰这位千古诗人的旧居。

钟惺的《浣花溪记》是一篇记游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浣花溪畔杜甫草堂一带清幽曲折的景色,对于诗人杜甫在穷愁奔走之际,还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胸襟寄以敬意。文章第一段开头点出浣花溪的方位,杜甫在诗篇中曾多次提到这座富有历史意味的桥,如:“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西一草堂”等。文章接着以“西折纤秀长曲”六个字,总写溪水的流向和形状。进而又用“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五个比喻,极写纵目所见溪流的曲折多变。这是从溪流的形状着笔。接着又连用三个比喻,写溪水的颜色: “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鉴,比喻溪水澄清透明,莹然如镜。琅玕,绿沉瓜,比喻溪水绿得可爱。作者共用了八个比喻,穷形尽相地来描写溪水的形状和颜色,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然后紧承一句: “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到这里才点出“浣花溪”的名字。“窈然深碧”,是说水深而碧绿,指溪水的颜色;“潆回城下”是说回绕在城下,指溪水的形状,这两句话分别承接和收束上面八个比喻,写来井然有序。“皆浣花溪委也”,是说上面那些曲折多姿的溪流汩聚而成浣花溪。从“所见如连环”等八个比喻,到“皆浣花溪委也”,实际上是一个长句,但分别从溪水的形状和颜色两方面着笔,最后双承一收,句法错综而行文严密,给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总体印象。

接着,用“然”字承上段“皆浣花溪委也”作一转折,意思是说,虽然许多小溪汇合而成为浣花溪,但它一定要流经草堂以后,才有“浣花溪”的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草堂在那里啊。作者特地作这样的强调说明,显然是为了褒扬杜甫的名望,正是因为这位伟大的诗人曾在这里居住,才使浣花溪这个名字与诗圣杜甫联系在一起,地因人而传,浣花溪也因此成为一个特定的专名了。随后,作者把笔墨落到浣花溪附近的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从空间感觉上写溪流的曲折迂回;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写岸上竹柏成荫,苍然一片,隔岸而望,黑郁郁地几乎沿溪尽是; “平望如荠”,是形容树木在远望中小得象草一样。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有“天边树若荠”的名句。“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总写两句,形容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这一段写青羊宫附近的浣花溪景色,视野非常空阔。

下一段是写浣花溪的源流,但仅仅从轿夫口中侧面点出,一笔带过,作为传闻之辞,不作地理考证。而重点写溪旁人家,错错落落,景色如画。凡有人家住处,溪流就被遮挡而看不见; 一到没有人家的空旷处,溪流又呈现在视野之中,“如是者数处”,写出人家错落和溪流掩映的情状,很有风致。而三句中用了三个“溪”字,重点在写溪流的隐显之状。“缚柴编竹,颇有次第”,这两句则是写临溪人家的风貌,缚柴为门,编竹为篱,显得非常整齐。这种人家,既有乡野淳朴之趣,又十分美观,而成为沿溪景色的很好点缀。作者在写于同时的《早发成都出郊》诗中说:“细水平桥着处宜,薄烟疏竹晓离离。野人置屋溪流上,身住仙源知不知?”把溪上人家比作美丽的桃花源中人,流露出欣羡赞叹之情; 可以与文章的这段对看。

作者又写道: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桥尽”是承接前边的“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而言。走过三座桥,也就是一里半路左右,就看见一座亭子立在路旁,上面写着“缘江路”三个字。过了这亭,就到了武侯祠,即诸葛亮的庙祠。杜甫很敬仰这位古代的贤相,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律,其中有两句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以想见武侯祠的肃穆清幽。武侯祠前有一座板桥横跨在溪上,板桥两旁有栏杆,上面覆以顶盖,好象走廊一样。所谓“水槛”即指此。“乃睹‘浣花溪’题榜”,是说到了这里才看见题着“浣花溪”三个字的匾额。“乃睹”二字,是针对前边“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而讲的,这两个字具有多种用途,既有承上启下的妙用,又使行文前后照应,同时也暗示诗人择居的胜地已经不远了。作者又清疏地描述: 过了武侯祠前的板桥,看见一个小洲,形状象一把梭子斜插在水中,四周溪流环抱,如果没有桥是走不过去的。上面建了一个亭子,题着“百花潭水”四个字。这题名可能取自杜甫的诗句“百花潭水即沧浪”。百花潭是浣花溪的别名。杜甫有诗说:“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诗人的旧居就在这附近。从这个亭子回头过桥,经梵安寺,俗称草堂寺,才到了杜工部祠。这一段写溪回路转,曲径通幽,最后才到了目的地。“始为杜工部祠” 的“始为”二字,与上文“乃睹‘浣花溪’题榜”的“乃睹”二字,同一机杼,都是经营文章脉络的穴眼,使得行文有层次、有呼应,一步步把读者带到胜境。跟后的一段: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这一段是写杜工部祠内所见,用笔十分简练。杜甫的塑像显得清雅古朴,是雕塑家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而创作的,不必要求它与杜甫本人相象。祠中还有一个石刻像,并附刻着史书上的杜甫传记,这是何仁仲代理华阳县令时所立。“碑皆不堪读” ,言外不无岁月沧桑之慨。游记的本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下面是作者的感想和议论,前几句是指杜甫飘流到四川,一方面依靠朋友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似乎是天意的驱使。在委婉的语气中,对诗人颠沛流离、辗转依人的生涯,寄予深切的同情。接着就杜甫本人的胸襟来说: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赞叹诗人在穷愁奔走之际,胸襟依然安详而不烦乱,洁身退隐,择胜地而居,好象孔子流亡到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里,心怀安详镇静,随时可以出来救世济民一样。以孔子比杜甫,虽然未必恰当,却是尊崇的一种表现。这几句是一篇的主旨,作者探幽访胜,瞻仰诗人旧居的崇敬心情在这里一笔点醒。

最后一段是交代出游的时间和经过,其中从“使客游者”到“迫暮促归”是一段插叙,意在表现作者厌恶官场应酬,卑视庸俗礼仪,追求清闲自适,超脱凡俗的理想。最后他说明是在这天清早独自一人去探访浣花草堂的,正是作者心绪的某种体现。

这篇文章,议论平淡无奇,其长处在于以峭拔之笔,写清幽之景,叙次井然,历历如画。随着溪流的曲折逶迤,逐步把读者带入胜境。作者善于在关键处转折提顿,照应起伏,行文就显得宛曲多姿。文脉的深细,正足以表现景物的清幽。从遣词造句、设喻写景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竟陵派幽深峭拔的风格特色。

字数:3956
吴战垒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07-131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