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维·山居秋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维·山居秋暝》《王维·山居秋暝》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题《山居秋暝》四字,极为精要。它指明了所写其地为“山”,所写其时为“秋”、为“暝”——“秋天暝暮中的山景”,加以“居”字,就又有了人的内容,点明是“居”而非“游”。以下的“空山”,“晚来秋”,以及明月,清泉,莲花等,无不合于其地其时,而其内涵,又无处不有“居”之意。这可说是标题的艺术吧!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前句点明“山”字,后句点明“秋暝”二字,更加以“空”字起首,遂使全篇全景,空灵远大,无所不涵。苏东坡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作此解。“新雨后”三字,为这“秋天暝暮中的山景”更增几多晶莹碧透之趣,几分高洁雅素之怀。有了这“新雨”二字,再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就不仅能看到明月透过松枝那摇曳的倩影,还能看到松枝上满挂着晶洁的水滴,在月华下闪烁着,象是寒星在眨眼,象是花蕾之待放。这场秋雨,使那原已干涸的山溪,充满了活力,它映着月光,映着松影,淙淙咽咽,从圆润的山石之上流过。“清泉”配以“石上”,给人以清澄碧透之感。 诗人由“雨”至“泉”,由“泉”至水而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联甚妙,比之前两联,它不但为之增添了“渔舟”、“浣女”那富于生活气息的场景,为山水画面增添了牧歌情调,而且,为阒寂的山林月色,增添了喧声笑语,静动之间,和谐奏鸣。此二句为倒装,本应作:“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然诗人先闻“竹喧”之音而后见“归浣”之女;先见“莲动”而后出归舟,不但极真切自然,而且情趣盎然,引人入胜。诗人听到了竹林里一片喧响,呵!那洗衣的少女,踏着月色归来了,那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滚落下几滴清圆晶亮的水珠,晚归的渔舟从荷叶的舞蹈里荡出,多美妙的画境呵! 诗情画意,宛然可掬。于是,诗人顺势推出了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呼唤王孙从山中归来,而诗人却反其意说,春草要凋就随它凋去吧,王孙(诗人自比)在人生的旅程上,随处可以歇脚休憩,更何况是在这无比美妙的“秋天暝暮中的山景”之中呢!这“歇”、“留”二字,既是针对眼前之实景,又是针对仕宦人生而言,暗示了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试看全诗,无一字不自然而又无一字不妥贴,特别是“照”、“流”、“喧”、“归”、“动”、“下”等动词,更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之语,但让读者读来,却仿佛是诗人脱口说出,信手拈来一般,这就是唐人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的审美情趣吧!这就是后人所总结的“大巧之朴”(袁枚语)吧!再看全诗,前六句似是纯客观的描写,似乎是诗人极冷漠地面对自然,描摹山水,但却字字透露着诗人的情趣。情以象托,象中含情,含蓄隽永,余音袅袅,这便是所谓“意象”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