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碱综合征milk-alkali syndrome指过量摄取牛乳与碱性药物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表现。可分为: ❶急性型:亦称McMillan综合征; ❷亚急性型:亦称CoPe综合征; ❸慢性型:亦称Burntt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服用过量牛乳与碱性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口渴、多饮、多尿、恶心、呕吐、便秘、脱水与昏迷等。血钙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血pH增高,并有肾功能损害。应停用牛奶与碱性药,并对症处理。 乳碱综合征 乳碱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患者如长期采用以牛奶为主的食谱,并服用大量可溶性碱剂进行治疗,可出现高钙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乏力、头痛、嗜睡、精神障碍、恶心、呕吐、厌食、肌痛和多饮多尿等症状,称为乳碱综合征。本病国内少见。 一般认为长期进食大量牛奶(每日1L以上),同时服用大量可溶性碱(Sippy疗法),可因钙摄入增加及代谢性碱中毒而发生本综合征。碳酸钙与重碳酸钠为引起本征的主要制酸剂,过去认为碳酸钙系非溶性碱剂,实际上在有胃酸的患者当服用碳酸钙后可引起高钙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本征较多见于胃酸过高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或合并幽门梗阻者。原先有肾脏病者更易发病。患者早期已有轻度血钙升高,碱中毒可使对肾排钙减少而致血钙持续升高。高钙血症又使甲状旁腺受抑制而引起血磷升高。由于持久的高钙血症、高磷血症及碱中毒可促使钙盐在肾小管内沉积和导致肾脏的器质性损害。后期还引起全身软组织钙沉积和泌尿系结石,患者终于进入不可逆的肾功能衰竭。 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和酸碱平衡失调是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病理分为三期: ❶急性期:在进食牛奶和可溶性碱剂几天至一周后,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厌食、乏力、嗜睡、精神障碍、头痛和头晕等。血钙和血尿素氮升高,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或正常。此时如停止进食牛奶和停服可溶性碱剂则症状迅速消失,肾功能也可恢复; ❷亚急性期:上述症状加重,还出现肌无力与酸痛、多尿、多饮等。血钙、血尿素氮继续升高,并有轻度血重碳酸盐升高伴血氯、钾降低。此期如停药和停止牛奶摄入,症状可消失,但肾功能的恢复往往较缓慢,有时须数月之久才能完全恢复,这种情况称Copes综合征; ❸慢性期(后期):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皮肤瘙痒、结合膜炎,裂隙灯下可发现带状角膜病和结合膜上的玻璃样小粒体。全身软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包括皮下钙沉积、肾钙沉积等。肾功能损害常更明显,血钙和尿素氮持续升高,血磷正常或升高。尿钙排泄障碍,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白细胞等。该期停药和减少钙摄入后,虽血钙可渐降至正常,但肾功能损害已不可逆,此情况称Burnett综合征。 在长期服用大量牛奶和可溶性碱治疗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过程中,患者出现高钙血症、轻度代谢性碱中毒及肾功能损害表现时,应考虑本征的诊断。如早期停服可溶性碱剂和限制钙摄入后病情迅速好转,则本病的可能性更大。有时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不易区别,但后者血磷降低,尿钙增多,无碱中毒,停服可溶性碱和减少钙摄入后,血、尿钙不下降,可作两者鉴别的参考,但在后期有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时则无参考价值。 诊断一旦确立,应立刻停服一切可溶性碱剂,改用氢氧化铝、三矽酸镁等,同时限制或停止牛奶和食物中钙的摄入,增加饮水量。经采取上述措施后如病情未见好转,血钙与尿素氮持续增高时,应进行泌尿系统检查,找出可以矫治的病变加以处理。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合理的内科治疗,可防止本综合征的发生。 ☚ 胃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上消化道出血 ☛ 00016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