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乳突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乳突炎mastoiditis

系颞骨乳突内化脓性炎症。本病较多见,主要由化脓性中耳炎引起,亦可见于外伤及血源性感染。临床可分急性、慢性、隐匿性3种:急性者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均明显,易并发颅内感染;慢性者可反复发作,并易有胆脂瘤形成;隐匿性症状多不明显,亦可出现急性发作。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严重者手术引流防止向颅内发展;慢性者有胆脂瘤形成可行根治性手术。

乳突炎mastoiditis

是颞骨乳突部分气房内粘膜及其骨质的化脓性病变。多为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亦可由外伤或其他部位化脓病灶血行感染引起,但较少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掩蔽性三种。急性乳突炎应及时施行单纯乳突凿开术,以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慢性乳突炎视乳突病变情况,按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则处理。疑为掩蔽性乳突炎者,应行乳突手术探查,以清除隐患。

乳突炎

乳突炎

乳突炎是颞骨乳突部气房内粘膜及其骨质的化脓性炎性病变,多为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 也可由外伤或其他部位化脓病灶血行感染所致,但较少见。临床常见者可分急性、慢性和掩蔽性三种。
乳突由颞骨的部分岩部和鳞部组成。新生儿无乳突,仅见岩鳞裂。1岁后,岩鳞裂融合才开始有乳突出现。由于气化和受胸锁乳突肌的牵引,乳突不断增大突出,至3岁后,乳突开始明显。因此,2岁以下儿童无乳突炎,患中耳炎时,感染可经岩鳞裂穿出,并发骨膜下脓肿。1岁后乳突开始气化,主要从鼓窦向鳞部和岩部发展形成深(岩部)浅(鳞部)二群气房,其中衬以粘膜并与鼓窦粘膜相连。乳突气化过程,至青春期完成,成为气化型乳突以后还继续向颞骨各部发展,直到35岁左右。但在正常耳中,约20%的乳突不气化。乳突不气化的原因,有谓婴儿出生时误吞胎粪或羊水并进入咽鼓管至中耳腔,引起婴儿中耳炎所造成。如使中耳腔粘膜下结缔组织,所谓 “气化组织” 增生过度,便形成既无气房亦无骨髓腔的硬化型乳突; 如气化组织发生萎缩和纤维性变,则成为无气房而有髓骨腔的板障型乳突 (Witt-maack,1918)。亦有谓乳突气化与否是与遗传有关的常态变异,受外来因素影响下,可在乳突气化过程的任一阶段停顿下来,成为不气化或气化不良的乳突。中耳炎发病年龄越小,乳突气化程度越差(Diamant,1940)。


乳突类型


乳突可分为气化、板障和硬化三型(见图)。由于乳突类型不同,感染后发生的病理过程亦不同。气化型乳突发生乳突炎,主要是气房粘骨膜的感染,多由鼓室直接蔓延而来,形成气房内蓄脓和气房骨隔的充血性骨炎(骨质疏松)与压迫性坏死,使各气房融合成一脓腔,称为溶骨性乳突炎; 如为溶血性链球菌或流行性感冒杆菌等感染,气房内蓄有血性渗出液,称为出血性乳突炎。上述两种均是急性乳突炎的表现。若急性乳突炎用抗生素或磺胺药等治疗,症状缓解或消失,病变却仍缓慢进展,成为掩蔽性乳突炎,属亚急性炎症。若经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乳突气房粘骨膜感染而未发生溶骨性病变者,属于乳突反应,将随中耳炎痊愈而消失。若治疗不彻底,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蔓延至乳突气房粘骨膜,均可成为慢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反复、持续流脓不易治愈的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X线照片可见有乳突气房存在。板障型乳突发生的乳突炎,主要是血行感染引起的乳突骨髓炎。硬化型乳突并非慢性乳突炎,当有由慢性中耳炎的肉芽组织或胆脂瘤等侵蚀破坏骨质引起骨炎时,称为慢性乳突炎。兹将三种乳突炎分述于后。
急性乳突炎
多见于儿童,特别是患麻疹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后,以6岁左右儿童的发病率最高。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同,常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中出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症状和体征不减轻或减轻后又继续加重,均示有急性乳突炎发生。
其症状为:
❶发热较高,可达39℃以上,儿童可高达40~41℃,由于高热,儿童可出现抽搐。
❷耳内剧烈跳痛,夜间加重,不能入眠; 儿童常烦躁不安。
❸传音性聋,听力减退30~60dB。
❹急性中耳炎穿孔后耳流脓不止,且有增加趋势,压迫患者乳突导静脉孔,脓量可突现增加; 也有耳流脓突然停止,而耳痛、发热均加重的情况。
❺乳突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触摸鼓窦区可觉骨面无高低不平感,而有“橡皮感”,示骨膜炎性增厚,该处压痛明显,特别是在鼓膜穿孔流脓后,乳突红肿压痛不仅不消退,反而加重,甚至形成骨膜下脓肿。
❻儿童可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也可有疲乏、苍白、倦怠等中毒症状。
❼白细胞总数升高至10,000以上,中性增多并可左移。尿中亦可有少量蛋白、白细胞和管型。
❽乳突X线照片示有溶骨性脓腔或气房模糊不清。
❾可发生各种颅内、颞骨内和颅外并发症(见“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并发症”)。
积极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防止急性乳突炎发生的有效措施,对于鼓膜迟不穿孔或穿孔甚小流脓不畅者,应及早作鼓膜切开术。选用足量抗生素,防与治均有必要。一旦急性乳突炎已确诊,为防止严重并发症和治疗急性乳突炎应即行乳突单纯凿开术(见“乳突凿开术”)。
掩蔽性乳突炎
见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抗菌药物治疗不彻底的患者,如药量不足、过早停药等,以儿童居多。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急性症状虽已消失,但乳突炎性病变仍在进行,症状隐蔽匿伏,所以称为“掩蔽性”或“隐匿性”。患儿常有不明原因的低热、头痛不适、对环境不感兴趣、不活泼等异常表现。耳部检查,可见耳流脓已止,甚至鼓膜完整亦不充血,乳突部压痛不明显。俟数月后突发颅内外各种常较严重的并发症时,才发现乳突炎仍存在。因此,对急性中耳炎患者经治疗“痊愈”后,出现精神萎靡等不适症状时,应作乳突X线照片检查,如有气房模糊,应诊断为本病。凡有本病可疑者,均应行乳突手术探查,以免隐患。
慢性乳突炎
临床分型:
❶单纯型,指气化型乳突的气房粘骨膜的慢性炎症。表现如一持久难愈的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X线照片示乳突为气化型。但应注意,如岩部亦气化者,有并发岩部炎的可能 (见“岩部炎”)。
❷骨疡型,指板障型或硬化型乳突的骨质有炎性破坏,常见鼓窦周围的乳突骨质坏死,并有肉芽组织,或可伴有外耳道内或耳后瘘管。临床表现如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臭,虽经常清洗,其臭味仍不消失。乳突X线照片可见鼓窦有骨质疏松破坏现象或“鼓窦扩大”。本症可发生面瘫、局限性迷路炎及颅内并发症等。
❸胆脂瘤型,在硬化型或板障型乳突的骨质内有胆脂瘤腔,多继发于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一如胆脂瘤型中耳炎。乳突原发性胆脂瘤很少见。胆脂瘤不断侵蚀骨质,可向乳突各邻近器管侵袭,发生各种颅内外并发症。有时穿破外耳道后壁,形成所谓 “乳突自然根治腔”,胆脂瘤可从外耳道排出,则极少发生严重的颅内并发症。乳突X线照片显示典型的乳突内胆脂瘤性空洞,可确诊(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多先并发乳突炎而后再引起其他颅内外并发症,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凡结合临床症状及各种检查能确诊为慢性乳突炎者,可考虑作乳突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见“乳突凿开术”),但已“自然根治”的胆脂瘤型乳突炎,如通道开敞易将胆脂瘤清除干净者,可不行乳突手术。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并发症 ☛
000119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