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景东汉著名水利专家。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少博览群书,善思虑,多技艺。以能治水,诏令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浚仪渠(在今河南开封市)。平帝时,黄河决口未予修复,以致下游地区(今山东、河南一带)泛滥六十余年,常淹没数十县。永平十二年(69年),明帝诏令景主持,以王吴辅之,征发民工数十万,治理黄河。景勘察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之地势,否定任水自流之保守主张,改“禹河”故道,使“河汴分流”。乃开凿山阜,疏挖壅积,兴建渠道,加固堤防,并十里立一水门。施工中力求节省役费,工程收到防洪、运输、灌溉与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由是知名,以功任河堤谒者。后迁徐州刺史。建初八年(83年)迁庐江太守。在任期间,复修芍陂水利工程,倡导牛耕与养蚕织帛,有利于当地农副业生产的发展。 王景太原人。《全唐诗》存诗一首。 王景两汉之际人。字仲通,籍贯乐浪邯。西汉末,与父王闳航海,东奔乐浪山中,并于此安家。少好学《易》,遂广览众书。又好天文术数,沉深而多才多艺。官伏恭府司空,主水土。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朝廷议修汴渠,与王吴率众十万,修渠筑堤千余里,不再有溃漏之患。章帝建初七年(82),升徐州刺史。翌年,迁庐江太守。教民犁耕,养蚕织帛,境内丰足。为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又是知名学者。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原籍琅琊不其(今山东崂山西北)人。自西汉平帝时,黄河缺口,河水泛滥达60余年。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治河,获得成功。后为庐江太守,兴修芍陂,劝课农桑,提倡牛耕,推广蚕桑,促进生产发展。 王景889~963北宋初将领。莱州掖(今山东掖县)人。少倜傥,善骑射。仕后唐及后晋,屡与契丹作战,积功甚多,累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郑州防御使、横海军节度使,官至同平章事。周太祖即位,加侍中,迁镇凤翔。周世宗时,加兼中书令,大破蜀军于上邽,进封凉国公。宋初,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复为凤翔节度使、西面缘边都部署。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平度)人。生于乐浪𧦦邯县(今朝鲜境)。青年时勤奋好学,擅长数学、天文等。明帝永平年间,黄河下游在汴渠一带决口泛滥已数十年,淹及今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因他曾与王吴共修浚仪渠成功,受到明帝赏识,于69年由他和王吴主持修治黄河与汴渠,率兵卒约10万人,修黄河堤自荥阳(今郑州)至千乘海口(今利津)共500余千米。他们采取勘测地势、开凿山丘、裁弯取直、疏浚淤积和加固河堤、建立水门等措施,收到防洪、航运及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使黄河改行新道后,900年未有大改道。后任庐江太守时,兴修芍陂水利,提倡牛耕,推广蚕桑,发展生产,政绩卓著。 王景 王景889—963五代时将领。掖(今莱州)人。农家出身。初属后梁大将王檀部下。后唐时,官至奉圣都虞候。后晋时,官至晋州巡检使。后汉时,加同平章事。为政宽和。契丹饥荒,五千余人入关求食,他给田收容。后周时,移镇凤翔,封褒国公。周世宗时,任西面行营部署,大破蜀军,移镇秦州。宋初复任凤翔节度使。 ☚ 王敦 王薄 ☛ 王景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时好学、通天文、术数, 通治水之术。西汉平帝时, 黄河溃决, 侵犯汴渠。到东汉初年, 淹没河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 造成严重水患。明帝永平十二年(69),景被荐负责治理, 与将作谒者王吴主持治河工程, 反对恢复禹河故道, 排除主张任水自流的保守思想的干扰, 先用“墕流法”治理汴渠的引水口, 以后采取筑堤、护岸、疏导三法, 同时并进, 治理黄河水灾。筑堤工程自河南荥阳向东直至海口, 长达一千余里;水溜顶冲则修筑护岸; 积涝地区则修渠、置水门、疏导积水。使黄、汴分流, 各不侵犯。自此八、九百年间未发生重大改道。以功任河堤谒者。章帝建初八年(83)迁庐江太守, 任内推广牛耕和铁犁, 教民养蚕织帛, 修复芍陂水利, 开垦荒地种稻, 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 徐伯 召信臣 ☛ 王景东汉闳子,循吏。字仲通,少易学,广闚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技艺。参纪众家数术之书,集之为《大衍玄基》。 王景889—963五代时掖(治今山东掖县)人。后梁时为王檀部下,后唐时任奉圣都虞侯,后晋时官至侍卫马军左厢都校。开运二年(945),王景在戚城击退契丹军,迁横海军节度,后汉时加同平章事。后周时历任护国军、凤翔节度。后周世宗时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移镇秦州。宋初复任凤翔节度。 王景889—963五代时将领。掖(今山东掖县)人。农家出身。初属后梁大将王檀部下。后唐时,官至奉圣都虞侯。后晋时,官至晋州巡检使。后汉时,加同平章事。为政宽和。契丹饥荒,五千余人入关求食,他给田收容。后周时,移镇凤翔,封褒国公。周世宗时,任西面行营部署,大破蜀军,移镇秦州。宋初复任凤翔节度使。 王景东汉著名治水专家。字仲通。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少好学,通天文、数学,尤以治水著称。平帝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六十余年,兖(今山东金乡东北)、豫(今安徽亳县)多被水患。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他与助手王吴率领数十万人治理黄河。他亲临现场相度地势,指挥民工开凿山阜,截断沟涧,采取筑堤、修渠、建水门等措施,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中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改道。以功任河堤谒者。后为庐江太守。他组织当地人民兴修芍陂水利,提倡用牛和铁犁耕地,教民养蚕织帛,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王景明初学者。字景彰。松阳(今浙江遂昌)人。洪武中为山西参政,曾被贬云南。建文初入翰林,编纂《太祖实录》。进礼部侍郎,翰林侍讲。永乐初升学士。以古文知名,亦善笔札。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琅邪不其(山东即墨西南)人。少好学,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与王吴修治浚仪渠,初露治水之才。永平十二年(69),受命与王吴征发民工数十万治理黄河。他相度地势,从荥阳(河南荥阳东北)到千乘(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千余里间开凿山冈,修渠筑堤,直截沟涧,疏决壅积,使“河汴分流”;并在汴堤上每十里立一水门,节制水量。收到了防洪、航运及稳定河道的巨大效益。此后约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为庐江太守时,修复芍陂,倡导牛耕,训令蚕织,使庐江“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