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焦尾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焦尾琴泛指音质优美之琴。《南史· 王敬则传》: “仲丽善弹琴,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库,上敕五日一给仲丽。” 焦尾琴东汉蔡邕用已烧焦的桐木制琴,时人称为焦尾琴。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空器。《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 (cuan烧火作饭) 者,(蔡) 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焦尾琴尾巴烧焦的琴。比喻遭受摧残,不得其用的人或物。东汉时,吴地有人用一块上等的桐木当作木柴烧火做饭。桐木在灶膛中发出咔咔的爆裂声,恰好被蔡邕听到。蔡邕精通音律,听得出这是一块上等木料,于是赶紧让主人把桐木抽出来。蔡邕把它制成一把琴,拿来一弹,音质果然非同寻常。因为做琴尾的木头原已被烧焦,所以称之为“焦尾琴”。(见《后汉书·蔡邕传》)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琴瑟 > 焦尾琴 焦尾琴 jiāowěiqín 亦作“燋尾”。省稱“焦尾1,東漢人蔡邕用一端已燒焦之桐木所製名琴,音色優美,傳說因琴尾留有焦痕而得名。後世常用作琴之别名。《後漢書·蔡邕傳》:“邕在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爲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又見晉·干寳《搜神記》卷十三,文畧同。晉·傅玄《琴賦序》:“楚莊王有鳴琴曰‘繞梁’,司馬相如有琴曰‘緑綺’,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宋書·樂志一》:“琴……相如曰燋尾,伯喈曰緑綺,事出傅玄《琴賦》。世云燋尾是伯喈琴,《伯喈傳》亦云爾。以傅氏言之,則非伯喈也。”《南史·王敬則傳》:“仲雄善彈琴,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庫,上敕五日一給仲雄。”唐·顧况《謝王郎中見贈琴鶴》詩:“此琴等焦尾,此鶴方胎生。”唐·李頎《題僧房》詩:“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唐·李咸用《山居》詩:“焦尾何人聽,涼宵對月彈。”宋·黄裳《雙梧堂》詩:“葉上雨聲枝上月,何須焦尾始相知。”宋·楊朴《秋日閑居》詩:“鱸魚鱠憶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絃。”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這焦尾琴來,撫一曲遣我的心悶咱。”明·楊掄《琴譜合璧》卷三:“焦尾:漢蔡邕樣。”清·顧紹敏《秋日感懷》詩:“中郎應自憐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輪。”參見本類《琴式圖》第三十六。 琴 琴琴(~徽;弦~;青琴;绮~;绿~;绿绮~) 桐(桐君;桐孙;丝桐;焦桐;凡桐;枯桐;鸣桐;孤桐;绿桐;焦梧桐;梧桐尾;三尺桐;三尺焦桐;三尺枯桐) 鹤轸 瑶轸 玉轸 槁梧 良质 流徽 绿绮 五弦 七弦 清英 玉徽 金徽(黄金徽) 危丝 危柱 焦尾(焦尾琴;焦尾桐) 燋尾 虞弦 鸣丝 绿绮 清音居士 三尺之木 ☚ 琴 琴瑟 ☛ 焦尾琴东汉蔡邕善识琴音,他至吴地,有吴人正拿桐木来烧,蔡邕听到桐木爆裂之声,识其为上佳琴材,急从火中取出,制以为琴,果有美音,因其木尾部留有火烧的焦痕,称为焦尾琴。泛指佳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