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声纳预警系统haian shengna yujing xitongshore sonar early warningsystem
由部署在海洋中的大型海底固定式声纳组成的对潜实施早期警戒的水下监视系统。它是水下、水面和空中立体战略反潜预警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早期发现潜艇及潜地导弹的发射,不间断地跟踪水下目标,及时准确地监视海洋环境信息。将所检测到的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经处理后为反潜武器系统提供对潜攻击数据。
海岸声纳是一种大型的警戒声纳,由水下基阵、海底电缆、海底增音器及电子设备组成。换能器基阵布设在重要港口、航道和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区的海底,电子设备通常设置在海岸上,两者之间用海底电缆连接。由于换能器基阵探测到的信息在向岸基电子设备的传送过程中会产生严重衰减,因此每隔一定距离就在电缆上接上一个增音器。与舰载和机载等探潜设备相比,其特点是: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不受运载平台的限制,所以水下基阵大、工作频率低且功率大;工作时不受运载平台的噪声影响,可将基阵安置在有利的水层,从而避开不利水文条件的影响;可以长期连续工作,隐蔽性好。其缺点是成本高、安装困难和不便维修,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其工作方式以被动式监听为主,也可进行主动式探测。单个基阵作用距离在100海里左右,而一个系统可监视数百到上千海里。
海岸声纳监视系统一般是由近岸向中、远海延伸,实行大纵深和多层次配置。第一层一般布设在距本土海岸十至数十海里的水域,重点是对本土沿岸的重要城市、港口、海峡和航道进行防潜警戒。第二层一般布设在距本土数十到数百海里的海域,由于多为深海区,基阵一般布设在海底山脉上或海岛附近。第三层为前沿水域,基阵多布设在对方海港、航道和海峡的外围水域。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了海岸声纳。战后美、英、日及苏联都大力发展海岸声纳预警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先后建立了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反潜预警系统。美国西海岸监视系统自美国西海岸本土开始,一直延伸到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菲律宾和马六甲海峡一带,形成了以海岸声纳为主体的、辅以各种固定式和机动式反潜探测设备的多层次、大纵深反潜预警系统。今后随着声纳技术的发展,海岸声纳也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仍将是反潜预警系统的最重要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