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掩目捕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掩目捕雀 遮住眼睛捉鸟雀。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死后,其子刘辩继位。当时,宫中宦官势力很大,他们肆意扰乱朝政。大将军何进十分恼火,准备除掉这些扰乱朝政的宦官,但太后不同意。何进便想从京外调兵遣将,威胁和要挟太后清除宦官势力。 何进手下有一位主簿名叫陈琳。他认为授权外将进京行事不妥当,就劝何进说:“干任何事情,如果条件不具备就草率从事,必然徒劳无功。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掩目捕雀’。把眼睛蒙起来连麻雀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尚且捕捉不住,更何况国家大事,怎么能靠欺诈的办法处理呢?现在您掌握着军政大权,只要能见机行事,处理太监弄权这样的小问题,就好像用熊熊燃烧的大火炉去烤细小的毛发一样,必然一举成功。重要的是,您要立即施展您的威力,赶快拿定主意。如果丢掉自己的优势而去召请四方将领来要挟太后,那么,这些将领带兵进京后,必然‘强者为雄’。到时候,他们绝不会听您调动。这就好像一个人倒拿着利剑,将剑柄交给别人,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只会乱了法度,招致祸乱。”(原文是:“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 何进不听陈琳的劝告,自己不做准备,结果被宦官先下手杀死。后来,朝廷大权落入了第一个进京的董卓手中。从此,全国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 “掩目捕雀”即比喻以不可行的方法自欺欺人或盲目行事。 后人也将“授人以柄”用作成语,比喻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或比喻某人将自己的短处告诉了对手,被对方抓住了把柄。 掩目捕雀yǎnmù-bǔquè遮住眼睛捉鸟雀。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遮盖着眼睛捉鸟雀。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三国志·魏志·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掩目捕雀 掩目捕雀蒙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用以比喻不研究客观情况,盲目行事。 ☚ 掩耳盗铃 掩人耳目 ☛ 盲目 盲目盲目地:瞎(~忙;~搞;~张罗) ☚ 行动不当 行动不正常 ☛ 欺骗 欺骗欺(欺哄;欺妄;欺诒;欺僭;欺绐) 骗(骗去;脱骗;蒙骗;诳骗) 罔 诈(诈虞) 诬(诬罔;诬誷;诬绐) 调(调欺;调诐) 诳(诳豫;诳赫;诳吓;诳欺;诳绐;诳骗;闪诳;流诳;诞诳) 诖 谩(谩诈) 詑(詑谩) 诧 哄(哄犯;哄弄;诓哄) 瞒 愚 赚(赚脱) 谎(谎骗) 赢(赢勾)谝 冤 糊弄 设诡 咭啈脱赚 朦昧 另见:假话 手段 圈套 引诱 欺蒙 迷惑1 受骗 ☚ 欺骗 欺骗的办法 ☛ 掩目捕雀捂住眼睛捉麻雀。比喻不掌握情况,盲目行动。军事上用来形容不了解敌情,瞎指挥。掩:捂住。目:眼睛。晋代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cover the eyes and snatch at swallows; like a blindfolded man catching sparrows—fool oneself 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捂住眼睛逮麻雀。比喻自己欺骗自己。self-deception, fool oneself 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蒙上眼睛捉雀。比喻自我欺骗。《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遮着眼睛捉鸟雀。形容做事盲动,不可能有收获,只是自欺欺人。也作“捕雀掩目”、“掩眼捕雀”。 掩目捕雀yǎnmù-bǔquè〔偏正〕 遮住眼睛去捕捉飞雀。比喻自欺欺人,也比喻盲目的做事情。语出《后汉书·何进传》:“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朱子语类》卷72:“谚所谓‘~’,我却不见雀,不知雀却看见我。” 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即蒙住眼睛捉鸟雀。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根本达不到目的。也形容不了解情况,盲目行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