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烧伤
手烧伤很常见。失事时的火焰或蒸汽,爆炸时的腐蚀性化学物质等突然迎面袭来,人们会本能地用双手掩护面部,故手背烧伤更为常见。手的背侧皮肤较薄弱,故烧伤多较深。常和面部同时发生,或为全身多部位或大面积烧伤的一部分,单独的手背烧伤较少见。手掌的烧伤,多由直接接触热源、电源、腐蚀性化学物质等所致。手的掌侧皮肤较厚,故烧伤多较浅。且常为局限于手掌的烧伤,面积较小。手是具有高度灵活运动能力和敏锐感觉功能的重要劳动器官,早期治疗必须十分重视。多部位大面积烧伤时,经积极抢救,一俟全身情况平稳条件许可后,应即将手作为重点优先处置,以力争保存最大限度的劳动能力。
手部Ⅰ度烧伤,1周内可以自愈,不留痕迹。浅Ⅱ度烧伤,如无继发严重感染,也可自愈,不形成瘢痕,无功能影响。深Ⅱ度或Ⅲ度烧伤,因对维护手部正常功能占有重要位置的皮肤真皮层破坏过多或完全受到毁损,如不及早行植皮手术修复,则必将发生感染,形成肉芽创面。由于烧伤后毛细血管扩张,大量含有蛋白质的渗出液充斥于细胞间隙,导致组织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加以较长时间的制动,致使深部组织内具有弹性和滑动性的细微解剖结构,如小关节的侧韧带、关节囊、腱周围疏松组织、内在肌等,逐渐发生挛缩、粘连、僵化等改变。即使创面可由残留真皮内的腺体、毛囊结构所形成的上皮岛,和由创缘皮肤的新生上皮,以及创缘的向心性聚缩而最终愈合,终将出现严重的瘢痕挛缩畸形,功能和外形受到严重破坏。如烧伤更深,直接伤及肌腱、骨关节时,可导致伤手完全残废。
手烧伤的早期处置原则为,预防感染,减轻水肿,保持功能位置,尽早消除创面,和早期开始功能锻炼等。首先清理创面,用新洁而灭溶液冲洗后,经过仔细检查,按照伤情、烧伤深度、环境条件等,选择适当治疗方法。
(1) 包扎疗法: 用一般大网眼油纱布,或含有抗感染和收敛药物的油脂纱布将手和各指分别包裹,外敷松软吸水性强的纱布多层和棉垫,掌心握绷带卷,稍施压力包扎,使手保持握拳,腕处于背伸的功能体位。抬高伤手。每隔5天左右交换敷料一次,并乘机活动各掌指和指间关节数分钟。浅Ⅱ度烧伤,经一两次交换敷料后,创面即已大致愈合,不需再包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深度烧伤,为等待时机进行切痂或削痂植皮术,也可暂先采用包扎疗法。
(2) 开放疗法: 或称暴露疗法。创面不施任何敷料,以磺胺嘧啶银或其他抗感染促结痂药物喷涂,有利于随时观察创面的变化和控制感染的蔓延,如有异常也可以及早发现,即时处置。在开放治疗下,2~3天后,创面渐干燥而形成焦痂。Ⅱ度烧伤,痂下创面上皮新生,逐渐脱痂愈合。Ⅲ度烧伤,则焦痂下渐渐液化,焦痂随之分离脱落,形成肉芽创面,即可植皮。采用开放疗法,须注意保持手的功能位置,环境通风和防止交叉感染。开放疗法一般多用于面部、会阴部等的烧伤,不常用于手部。
(3) 焦痂切开减压术: 手深度烧伤尤其是环状烧伤所形成的焦痂,不仅束缚局部加重深部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并影响指端的血液循环。如病情不容许早期切痂植皮,应在48小时内将环形焦痂切开减张,这是保证伤手远端指节不致坏死的重要措施。切开焦痂时,须注意切口的部位和方向,有时还须切开深筋膜,手掌和手指均应沿侧正中线切开。止血后,用油纱布敷料包扎制动于功能位。一俟情况好转,即行切痂或削痂植皮术。
(4) 切痂或削痂植皮术:手深Ⅱ度或Ⅲ度烧伤,在伤员一般情况许可的条件下,行早期切痂或削痂植皮术,是最大限度保全伤手功能的最积极而有效的可靠疗法。可以防止继发感染,愈合期限大为缩短,手深部组织的细微解剖结构,可以不经历或少经历渗出、水肿、机化等病理变化过程,基本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组织弹性、强韧、活动等性能,并可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防止关节僵化。早期切痂或削痂植皮,可在伤后不久或2~5天内于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施行。削痂可用滚轴式切皮刀操作,小心勿损伤肌腱或暴露关节。削痂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皮下组织保留较多,外形和功能恢复都较好。但须注意将坏死组织彻底削除。Ⅲ度烧伤有肌腱、骨关节和指蹼部位烧伤者,则宜用切痂法。无论削痂或切痂,都须注意创缘位置,应和侧正中线或正常皮肤皱纹线一致。松开止血带后,细心止血。创面一般均可用中厚皮片修复。如烧伤过深,没有施行皮瓣手术的条件时,也可暂用皮片封闭,争取创面早期愈合,俟条件具备后再作进一步的修复。
移植皮片缝合固定后,用均匀压力包扎,将手固定于功能位,抬高伤肢,继续应用抗菌药物。最早于第5天后检视创面,如无感染体征时,可适当延期至10~14天进行初次敷料交换。如发现皮片下有局部积血或积液,可切一小口排除,同时在不致干扰皮片存活的前提下缓缓适度屈伸各掌指和指间关节后,重新包扎固定。以后每当交换敷料时,都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包扎应持续3周以上。其后,为防止皮片后期皱缩或发生挛缩畸形,除应戴用弹力织物制品压迫外,并及早使用附有弹力牵引装置的夹板支具,和辅以理疗、体疗、职业疗法等,以促进功能的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