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zhanliejianbattleship
装备有多门大口径舰炮、采用重型装甲且具有很强水下防护能力的、适于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曾长期作为舰队主力舰艇使用,故又有主力舰或战斗舰之称。战列舰得名于在海战中的运用战法,通常将它们一线排开,呈单纵队阵列进行炮战,故称为战列舰。
战列舰经历了从木壳并以风帆作动力向钢壳并以蒸汽作动力的发展。风帆战列舰出现在17世纪中期,其排水量从1000t逐步增大到4000~5000t,是风帆舰队中最大的战舰。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装有火炮100门。之后建造的战列舰相继采用钢壳船体。当时衡量战列舰性能的四要素是舰炮的威力、装甲防护能力、航速和排水量。日俄战争的海战经验表明,大口径主炮的威力是最重要的。各海军大国均以建造战列舰作为参与海军军备竞赛的首要目标,相继建造了大量巨型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德兰海战是蒸汽战列舰舰队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海战,英国和德国投入主力舰64艘。这次海战促进战列舰设计采用集中防护原则,加强了甲板和水下鱼雷的防护。1922年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的华盛顿条约规定,战列舰的吨位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mm,并限制了各国拥有主力舰的数量和总吨位。1936年华盛顿条约期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建造的战列舰有了很大发展,日本建造的战列舰其排水量达到7.2万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参战的战列舰约70艘。由于舰载航空兵、潜艇和鱼雷的广泛应用,大和、武藏、俾斯麦、意大利、威尔逊亲王和加利福尼亚等著名战列舰相继被击沉。“巨舰大炮主义”逐被否定。战后,各国战列舰均退出现役,再未建造新的战列舰。只有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在朝鲜战争中曾重新服役,法国1956年对埃及战争中曾启用让·巴特号战列舰。1982~1988年美海军又将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经现代化改装后重新服役,旨在组成4个海上战斗突击群。该舰满载排水量58000t,标准排水量45000t,总长270.4m,采用蒸汽动力,21.2万hp (15.58kW),最高航速为35节。续航力30节时为5000海里,17节时为15000海里。经过现代化改装后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仍然保留了3座三联装的口径为406mm的主炮,其最大射程为39km,穿甲弹全重1225kg。拆除了4座双127mm副炮,换装了8座四联装MK143型“战斧”巡航导弹。安装了4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和4座MK15型6管20mm密集阵火炮。布置有LAMPSⅢ直升机降落平台。加装了SLQ-32型电子战设备和SPS-49对空搜索雷达,其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均实现现代化。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该舰的战斧导弹首先向伊拉克战略目标发动攻击,开辟了水面舰艇用巡航导弹进行对岸攻击的先河。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战略方针都重新调整。美国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又将战列舰全部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