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退化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
❶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所有大的江河流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8%,每年还在以1万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50亿吨,带走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超过了全国年产化肥的总量; 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万平方千米,年均损失约6万平方千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国湖泊面积缩小了186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40%,使得江河引洪能力降低,灾害频发。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危害严重。
❷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遍及13个省市区的598个县 (旗),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而且荒漠化发展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
❸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资源仅占世界的8%,约2.8万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及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109位,是世界公认的贫水国。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一是缺水严重,除城市、工业缺水严重外,全国农田平均受旱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1.7亿亩,增加到1997年的5亿亩。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750亿—1000亿千克,每年有14亿亩草场缺水,有约8000万农村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水的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4,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千克/立方米,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三是开采利用不合理,加上河流上、下游用水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调度,近年来,争水、断流经常发生,导致环境退化严重,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四是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我国每年从城市、工矿、企业排出来未经处理的污水达300亿—400亿立方米,已使七大江河、五大湖泊20%—30%的水体遭受污染,仅黄河流域四级水污染河段就有1.2万千米,占干支流的60%以上。
❹环境污染不断加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主要特点: 一是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 对农村污染 (外源性污染) 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 (内源性污染) 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5亿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 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 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 “白色” 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二是环境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2011年环境污染造成损失达到2.3万亿—2.82万亿元。环境污染还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疑难病症增多、死亡率增加,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污染造成的民事、刑事案件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