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破坏评价
为指导和规范土壤污染状况评价工作,保证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进行的评价。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❶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 对农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 (即内源性污染) 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近5亿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 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源,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 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 “白色” 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
❷环境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1985年为830亿元,近年来估计每年达千亿元左右,呈逐年增长趋势。环境污染还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疑难病症增多、死亡率增加,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污染造成的民事、刑事案件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破坏评价方法主要有:
❶综合污染指数法。是把具有不同量纲的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换算成某一统一量纲的指数,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进行数学上的归纳和统计,得出一个较简单的数值,用它代表水体污染程度。该法具有简单明了、评价准确的优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❷系统聚类分析法。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样品或变量归并为若干不同的类别,使得每一类别内的所有个体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各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地比较疏远。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一个反映个体间亲疏关系的自然谱系,能比较客观地描述分类对象的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❸模糊数学法。按模糊数学的观点,水污染评价中 “污染程度” 的界线是模糊的,对于这样的模糊问题,应该用模糊数学方法把许多资料、判断及各种定性描述转化为模糊语言,对水污染进行综合识别和判断,将会得到更为合理的解决。模糊数学在水质评价中分为模糊聚类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前者是根据各项污染指数得到的模糊矩阵作复合运算,得到模糊等价关系矩阵,然后再进行模糊关系的分类。后者则以隶属度来描述模糊的水质分级界线。此外,还有人工神经网络法评价和灰色聚类法评价。我国已经制定了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水污染防治法》 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来指导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破坏评价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