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
农村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水。我国农村人口分散,人口数量多,多数农村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措施,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亿吨左右,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农村污水水质特征是:
❶与城市废水水质差别较大。农村生活污水主要为冲厕污水、炊饮污水、洗澡和洗衣污水等,主要污染物为COD、氮和磷,有机污染物含量低于城市污水,水质相较稳定。但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厂的存在,污水成分与城市废水相近。由于国家加大城市污染控制,一些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迁至城郊和农村,致使原本以单一生活污水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污水,向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的复杂型废水转变。城市废水和垃圾向农村的迁移,使原本靠环境容量自净的农村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多数农村采用明渠或自然沟渠排放生活污水和雨水,少数靠近城镇的农村多采用雨、污合流形式排水。在南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有化粪池,化粪池出水由明渠排放,或就近排入水体,但经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满足不了保护环境的要求,是污染地表与地下水体的隐患。
❷农村人均污水排放量少于城市居民。经济越欠发达的地区,人均污水排放量越少。不同地域的农村,污水排量也有很大差异。北方农村人均污水排放标准低于南方。
❸同一地区农村污水流量日变化波动较大,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由于我国农村分布广,各村人口相差较大,多则上千户,少则几十户,多数没有污水收集系统,只采用明渠和自然沟排放污水,居民洗衣、洗菜污水直接泼洒地面,大部分生活污水渗入土壤中,由排水沟渠收集到的污水是少之又少。而且污水日变化系数大,日污水流量不连续,农村地形复杂,布局分散,增加了对污水收集处理难度。污水在运送过程中还会发生跑、冒、渗、漏现象,对管网沿线的土壤与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若以城市废水处理模式集中收集污水,运送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就要求建设庞大的排水管网,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基建投资与运行维护费用很高,尤以北方为甚,国家与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加之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人们关注水环境的观念不强,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农村生活环境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员很少愿意去农村工作定居,因此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较为困难。往往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后,难以长久维持其运行。国外较早地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成功处理技术可以借鉴。由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在开展农村分散污水治理时,不应全盘照搬国外已有处理方法,要选择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收集、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如推广人工湿地、氧化塘、植物塘等生态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