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和策略。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原因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节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自觉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人口快速增长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加强法制观念,强化科学管理。认真学习、宣传并自觉遵守有关森林、土地、水、环境等方面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法规对资源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一是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水土流失等; 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由群众来监督,地方官员认真执行。二是对土地施用有机肥、实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进行奖励,要制定出农牧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三是加强新上工程和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和论证。在环境问题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环境隐患和问题。四是放宽“四荒” 地拍卖政策,严格遵守协议,加快治理速度。
综合规划全面发展,走生态农业之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和生态恢复、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毒性化的发展趋势。
积极引进、研究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尤其是高新生物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学进步、技术创新,才能在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同时,做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 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和建造技术;小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技术; 优良畜禽 (作物) 品种选育及其高产、高效饲养 (栽培) 管理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 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套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