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
农村中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引起农村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生命活动的现象。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农村环境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改善特征,2010年发布的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农业源已与工业源、城镇生活源等主要点源排放达到相当水平。
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❶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虽然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了分管领导,但监管机构和人员不足,没有明确的职权和相应监测设备,基本没有履行环保职责。
❷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健全。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塑料薄膜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❸农民的环境意识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温饱即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❹农村污染防治资金匮乏,设施不到位。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没有制定类似优惠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建设滞后,难以形成治污市场。
❺缺乏技术支持和指导。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已经得到比较好的控制。而农村工业薄弱、经济落后,解决污染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营造和谐环境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农村环境质量下降,除了农村地区村镇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分散工业源外,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重污染工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地区重要污染来源,在部分工矿企业集中地区,已经成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工业污染转移和农村自身污染问题普遍未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