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惜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惜诵

惜诵

楚辞《九章》篇名。屈原作。写于被楚怀王疏远以后。诗中首句为“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标题取此。“惜”,痛惜;“诵”,陈述诵说,意思是以痛惜的心情述说自己的忧愤。诗中表述自己竭忠而事君,先君而后身,专君而无他,结果却成了“招祸之道”。离开朝廷以后,陈志而无路,呼号又莫吾闻,烦闷困惑不知如何是好。诗人说他曾梦游天庭,问卜吉凶,神灵告诉他作忠造怨,不如改变先前的心志。最后抒发占卜以后的感情,以表示洁身自保作结。

☚ 九章   涉江 ☛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① 痛惜陈述以表达不幸,
 发愤以抒情。② 扼止不住倾吐心中的感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③ 如果我的陈述不是出于忠诚,
 指苍天以为正。④ 那么苍天完全可以作证。
 令五帝使折中兮,⑤ 命五方之神为我裁断,
 戒六神与向服;⑥ 让六宗神把曲直说清。
 俾山川以备御兮,⑦ 使高山大河来作陪审,
 命咎繇使听直。⑧ 命公正的皋陶听取我忠直的呼声。
 竭忠诚而事君兮, 我竭尽忠诚以事俸国君,
 反离群而赘肬。⑨ 反遭疏远而成了多余的人。
 忘儇媚以背众兮,⑩ 我不肯佞巧讨好而与众不同,
 待明君其知之。 以待贤明君主肯定知道我的衷情。
 言与行其可迹兮,(11) 我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可稽可查,
 情与貌其不变。(12) 表里如一而坚贞不渝。
 故相臣莫若君兮,(13) 按说考察臣下没有比国君更为清楚,
 所以证之不远。 因为验证就在身旁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14) 先君后己这是我向来奉行的准则,
 羌众人之所仇也;(15) 而这竟然被众人仇视极
 深。
 专惟君而无他兮,(16) 专一地思念你从未有他心,
 又众兆之所雠也。(17) 又遭到那帮群小极端仇恨。
 壹心而不豫兮,(18) 我心志专一而从不犹豫,
 羌不可保也; 然而如此秉性却不能保全自己。
 疾亲君而无他兮,(19) 急切切亲近你毫无贰心,
 有招祸之道也。 这反而成了惹祸的根子。
 思君其莫我忠兮,(20) 体念你君主没有何人比我更热诚,
 忽忘身之贱贫。(21) 常常不计得失而忘记自己。
 事君而不贰兮, 侍奉国君从来不会三心二意
 迷不知宠之门。(22) 宠幸的大门朝何人而开,
 忠何罪以遇兮, 忠诚有何罪责还要受到惩罚。
 亦非余之所志也。(23) 这些都不是我所能理解和意料。
 行不群以颠越兮, 卓立不群反致颠仆,
 又众兆之所咍也。(24) 又还被许多人所讥笑。
 纷逢尤以离谤兮,(25) 指责和诽谤一古脑儿压来,
 謇不可释也。(26) 我怎么也摆脱不开。
 情沈抑而不达兮, 精神压抑而没有表达的机会,
 又蔽而莫之白也。(27) 又疏远隔蔽不能有些微表白。
 心郁邑余侘傺兮,(28) 中心郁郁而怅然不安,
 又莫察余之中情。(29) 又有谁能知道我满腔的苦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30) 当然,一再表白又有谁愿听,
 愿陈志而无路。 想陈述心意而无路可走。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 屏退默然有谁能了解我,
 进呼号又莫吾闻。 前进呼喊又有谁肯为听取。
 申侘傺之烦惑兮,(31) 极难堪的情绪使人烦闷困惑,
 中闷瞀之忳忳。(32) 心内愤闷紊乱忧伤丛聚。
 昔余梦登天兮, 从前我曾梦过攀云登天,
 魂中道而无杭。(33) 灵魂走到天河找不到渡船。
 吾使厉神占之兮,(34) 我请大神占问吉凶,
 曰:“有志极而无旁。”(35) 他说: “你志向高大却无帮助。”
 “终危独以离异兮?” 我又问:“我是否危困孤独彻底遭人遗弃?”
 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他说:“国君虽可思念却不能抱有希望,
 故众口其铄金兮,(36) 因为众小的谗言足以融化坚硬的金子,
 初若是而逢殆。(37) 所以你先前正道直行而遭到危难。
 惩于羹而吹䪢兮,(38) 喝热汤烫了嘴见了凉菜也要吹一吹,
 何不变此志也? 为什么你不改变先前的心意?
 欲释阶而登天兮,(39) 扔掉梯子还要登天,
 犹有曩之态也。(40) 还有你那一成不变倔强脾性。
 众骇遽以离心兮,(41) 大家惊诧而无人赞同,
 又何以为此伴也?(42) 又怎么还要这样倔强?
 同极而异路兮, 彼此虽属同僚但却无人同路,
 又何以为此援也? 又怎么还要这样强项?
 晋申生之孝子兮,(43) 晋国的太子申生是个出名孝子,
 父信谗而不好。 其父听信谗言对他一点也不喜欢。
 行婞直而不豫兮,(44) 至于行为耿直而办事坚决刚毅,
 鲧功用而不就。”(45) 鲧就这样而终归失败。”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 我听说一味忠直反而招致怨望,
 忽谓之过言。(46) 这话未免夸大我曾未介意。
 九折臂而成医兮,(47) 多次折伤胳臂可以成为良医,
 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到今天我才明白这话的真实含意。
 矰弋机而在上兮,(48) 我的处境,在天上有明箭暗弩的危险,
 罻罗张而在下。(49) 在地下也罗网遍布。
 设张辟以娱君兮,(50) 陷害别人以讨好国君大有人在,
 愿侧身而无所。(51) 在这样的世界就没有容身之所。
 欲儃佪以干傺兮,(52) 想迟回留恋以寻求机会,
 恐重患而离尤;(53) 又担心更大的灾难和指责强加给我;
 欲高飞而远集兮,(54) 心想远走高飞到别的国家,
 君罔谓女何之;(55) 国君能不说:“你怎么要到那里去” ;
 欲横奔而失路兮,(56) 想要不择正道而随流乱走,
 蓋志坚而不忍。 可我志意坚定岂能忍心如此。
 背膺牉以交痛兮,(57) 身心交痛胸和背就象裂开一样,
 心郁结而纡轸。(58) 心忧重重纷乱杂集。
 𢭏木兰以矫蕙兮,(59) 把木兰和蕙草捣得细细,
 糳申椒以为粮。(60) 把申椒舂碎作为食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61) 又种植江离和浇灌菊花,
 愿春日以为糗芳。(62) 等到春天把它作为干粮。
 恐情质之不信兮,(63) 担心一片真情不能让你相信,
 故重著以自明。(64) 因而反复申述表明自己的苦思。
 矫兹媚以私处兮,(65) 拥有这些美德而悄然独处,
 愿曾思而远身。(66) 苦思细想只有远离尘俗以洁身自恃。

 
 【注】 ①惜诵: 痛惜陈述。致愍 (min): 表达忧患。②抒: 此从朱本。王本作 “杼”,误字。③所: 犹傥,如果。多用誓词前。④正: 通 “证”。⑤五帝: 五方之神。折中: 犹言裁断。⑥戒: 命令。六神: 六宗之神。(王逸说) 向服: 对质是非。⑦俾: 使。备御: 犹言陪审。⑧咎繇 (gao yao) : 即皋陶,舜时法官。传说为司法之祖,执法公正。听直:犹言裁断曲直。⑨赘肬(you):肉瘤。⑩儇(xuan) 媚:巧佞取悦。(11)言行可迹: 犹言行一致,可以考查。(12)情貌不变: 意谓表里如一。(13)相臣: 观察臣子。(14)谊:宜。(15)羌:然而。(16)惟:思。(17)众兆: 众人。百万为兆。讎:仇,怨恨。(18)壹心不预: 专心不犹豫。(19)疾: 急。(20)思君: 一心在君。莫我忠:没有人象我这样忠心。(21)贫贱: 意谓疏远。(22)宠之门: 取得荣宠的途径。(23)志: 犹知,意料。(24)咍(hai):讥笑。(25)纷:多。尤:责怪。离: 遭受。(26)謇: 语助词。释:解释。(27)白:表白。(28)郁邑: 即郁悒,苦闷、忧愁。侘傺(cha chi):失意貌。(29)情:与下面 “路”不押韵,陈第认为 “情”是“愫”之误。一说“路”是误字。(30)结诒:续言以赠。(31)申侘傺:重重失意。(32)闷瞀(mao):忧闷烦乱。忳忳(tun):忧伤貌。(33)杭,通航,此指船。(34)厉神: 顶大神之巫。(35)志极无旁: 心志高远而无辅助,此为厉神释梦语。(36)铄 (shuo) : 熔化。(37)初若是:从来就是如此。 (38)惩: 惩戒。 羹, 滚汤。 䪢 (ji) 切成细末的凉菜。(39)阶: 梯。(40)曩: 先前。(41)骇遽: 惊慌。(42)伴: 和下句的“援”,为连绵词拆用。伴援: 倔强。二句为互文。(郭沫若说) (43)申生: 春秋晋献公太子,被谗而死。(44)婞(xing)直: 刚直倔强。(45)鲧:古神话有鲧窃天物以息壤,被上帝所杀。(46)忽: 忽略而不介意。过言: 大话。(47)古格言有“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 (48)矰弋: 系有丝绳的箭。此: 此言安装。(49) 罻(wei) 罗: 都是捕鸟小网。(50)张: 弓。辟,通“繴”,捕鸟工具。(51)侧身: 犹言置身。(52)儃(chan)佪:徘徊不去。干傺: 寻求机会。傺,通“际”,指际遇。(朱骏声说) (53)重:用如动词,再次遭受。(54)高飞远集: 犹言高飞远走。集,止。(55)罔谓: 即得无谓 (洪兴祖说) ,能不说。女何之: 汝之何。(56)失路: 慌不择路。(57)膺: 胸口。牉(pan) : 分裂。交痛: 同时并痛。(58)纡轸: 隐痛在心,萦回不解。(59)矫: 义同揉。(60)糳(zuo):舂。(61)播:种。滋:培植。(62)以为糗芳:即以芳为糗。糗:炒面。(63)情质:意谓内心真情。信: 同“伸”。(64)重著自明: 自己一再明白地申说。著: 明。(65)矫: 举。兹媚:这些美德。私处: 独处。(66)曾思,反复思考。曾: 通 “增”。远身: 避身而去。
 
 《九章》九篇主要是屈原被疏、放逐以至沉江前悲愤情感的真实反映。《惜诵》列其首,观其有 “远身”之思,而末生彭咸之志。以及反复陈述 “事君不贰”、“烦言不可结而诒”和 “侧身无阶” 之忧。“大抵此篇作于谗人交构,楚王造怒之际,故多危惧词。然尚未放逐也,故末二章又有隐遁远去之志。” (明·汪瑗 《楚辞集解》) 或是“作于怀王既疏,又进言得罪之后” (清·屈复 《楚辞新注》) ,这些说法大致不差。
 屈原是个怀瑾握瑜、重仁袭义的志士,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为楚国的强大奔走先后、竭忠尽智,却遭谗中阻以致疏远。“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史记·本传》) 《惜诵》内容基本上和 《离骚》前部分大致相同,可以说是一篇“小离骚”或 “前离骚”,是他悲剧一生最早的 “忧愁幽思”之作,展现了黜退后最初的难以忍受的悲愤情感。
 其初,屈原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本传) ,正当他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之时,楚国的天地顿变为 “路幽昧以险隘”。怀王对他由言听计从一变而为“反信谗而齌怒”。 高洁之士突然蒙受如此冤诬,而又莫能辩白, 愁怨激奋, 起伏难抑,发而为诗,即成 《惜诵》,所以此篇开口即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痛惜忧愤”是这篇情感的主旋律,也是《九章》总体上的基调 (虽非一时之作)。这两句犹如奔突滚烫的岩浆迸发而出,不能扼止。“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满腔的忧愍怨愤,未及发抒致达,急乎乎先指天为誓,这是遭冤极深,怨苦难鸣的疾痛惨怛的呼喊,“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本传)浸透难以名状的无限酸辛痛楚,沉重急切,悲凉而又肃穆的情怀充溢其间,这不能自已的愤极之词,为全诗笼罩一层异常凝重凄怆的氛围。受冤备深者,最主要的是能有一个判决曲直的公正法庭,然而在楚国荆棘遍地,忠奸不辨,诗人心中之“愍”,实在无处可“致”,无处可“发”,情急思焦,就自我构设一个至上清明的法庭:调集五帝六神、山川众灵,还有那传闻已久秉正无私法官皋陶,使他们出任总审判官、对证人、陪审官,审明是非、质对事理。于诗人,这是辨白心曲的理想所在,他要直面诸神倾诉。于读者,我们将要听到一个亘古伟人引领苍穹的诉讼。全诗分五节,此为第一节。
 以上为“法庭”诉讼的题前语,以下“竭忠诚以事君兮”至“有招祸之道也”十六句为第二节,是诉讼正辞,意在述清两个问题: 自己竭诚事君,专心无二,此意反复诉说,不嫌其复,“事君”、“待君”、“先君”、“惟君”、“亲君”,频频在口,一气盘旋。为了剖白澄澈,又用最断然斩决语——一连串的否定词“不要”、“不远”、“无他”、“不豫”、“不可保”表白心迹和忧虑,一言蔽之,即《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脩之故也”的眷眷心思;其次,日月可鉴的忠君苦心竟然成了“招祸之道”,被疏失位,如赘肬而为人所憎。“尽忠以事君,反为不尽忠者所摈弃”,(朱熹语)这是多么的不平! 群小仇视,自身不保,祸至无期,固使诗人担忧,但更为要者虽如此仍尽忠事君,一心不改,以盼怀王知之,仍未丧失希望,系心君王,尚其一悟。这是追述疏远之初的情事,和《抽思》的“历兹情以陈辞兮,荪详袭而不闻”情感上自有前后不同的区别。
 如果说上一节着重与君质对,是“惜诵”的正旨,那么“思君其莫我忠兮”至“中闷瞀之忳忳”二十句的第三节,则着重倾泻内心的烦惑忧思,为“致愍”之核心。“其莫我忠”四句承上言已一心在君,忠与人异而离群背众,然仍忘其“贫贱”——被疏失位,依然不二。“迷不知宠之门”一句,钱澄之之说最得其意: “本图事君,非以干宠。宠自有门,不在效忠,此己之所迷也。” (《庄屈合诂》)这句诚为怨愤语。以下接言忠贞遇罚,本非夙心所期,反被群小见笑,虽然“逢尤离谤”纷然而至,则依然有“不可释”之志,忠情内充,难以甘心寝志,故于谏不听而又谏之。但群小壅蔽,左右不白,以致郁悒致疾,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和折磨,然而又有谁能了解这些?愈不被人所察,愈有更多话要表白,而世态本自“烦言不可结而诒兮”,企陈心志,岂复有路。至此,情志沉抑,心之郁闷,言之烦乱至甚。默而不察,呼而莫闻,进退无门,则烦惑转甚,诗人简直坠入“中闷瞀之忳忳”的苦海。林纾说: “怨悱不可申诉者,无如 《惜诵》之文 (即指此节) ”,“其曰 ‘莫之白’ 、曰 ‘莫察’ ,曰‘无路’ ,曰 ‘莫吾闻’ ,积沓而下,不外一意,胡以读之不觉其沓?由积愫莫伸,悲愤中沸,口不择言而发。惟其无可伸诉故沓,惟沓乃愈见其情之真。” (《春觉斋论文·留别论》) 此节一层比一层加重,情感迭进加深,是一篇中最酸辛的文字。其意凄怆,其言怨愤而极悲哀,其辞虽质直而无润色,全然一片有泪无声的文字。感天动地,质诘鬼神,说尽千古不平事。
 “登天无杭”至 “鲧功不就”二十句为第四节。“余梦登天”此承前竭忠事君,志在天下之意而托梦言之。冠以“昔”字,分明仍是诉讼陈述语气。历神占卜云云,和 《离骚》女媭詈余,灵氛占卜,同样属于子虚乌有,借神灵设辞见意,这是用 “灵巫在演着重要的节目” (郭沫若) ,以自惜自念。这节着重反映诗人遭受排挤之后心中不无没有徘徊犹豫,而萌生改辙更弦的思想。“何不变此志”、“犹有曩之态”就是这种心思的畅露,这在 “申侘傺之烦惑”闷瞀忳忳之时最易滋生。忧患磨劫,孰能免惩羹吹䪢之想。 屈原作品,一再表明这不是偶一闪念, 而是屡屡出现: “愿摇起而横奔兮” (《九章·抽思》)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汝何博謇以好脩兮,纷独有此姱节”、“世并举以好朋兮,去何𠙦独不予听”。 (《离骚》) 可以说,如同陶渊明 “贫富常交战”一样,时存乎胸中。这思想上的斗争,屈原更为沉重。这里,诗人展现了精神上艰苦追求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他冀求美政之志未泯,故有 “登天”之梦,而道路艰难,自有 “释阶”之感。这些树立了一个真实可信汲汲探索真理的追求者的形象,而生发出深厚的潜在力量触动后人。这是 “致愍”的侧面——内心深层的苦求和冲突。展示了一颗高洁透明的心灵跳动的一个节奏。
 末尾二十五句,为第五节,是上文的余波再涌,脱卸历神劝告曲传心意的手法,径直 “发愤以抒情”。 折臂成医和惩羹吹䪢一样, 同属饱经忧患人语。诗人罹谗被疏,时有矰弋罻罗,无侧身之地之危,思忖前路:迟回待机以干际; 或远适它国; 或随波逐流,与俗横奔。但进则 “恐重患而离尤”,退则“志坚而不忍”,在思想上同样进退维谷,无所侧身。屈原一生是个绝大悲剧,其“虽九死其犹未悔”、“夫孰异道而相安”的婞直耿性,犹是一个悲剧性格。“背膺牉以交痛,心郁结而纡轸”精神上困心衡虑,体肤痛裂交相压来。既然进不容于时,退不忍于心,三思惟有远身自保,高洁私处而已。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诗人终归有自个的秉性,他是这样计划这次“远身”的准备: “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以为糗芳。”语气矜持而沉静,以一个伟大人格内外皆美的宣露,结束这场愤激的申诉。以个性的灵光,使一个伟大的“自我”而更为明丽动人。结尾的“重著自明”再申“致愍”之义,一篇而三致意焉。结穴以“远身”终之,即《离骚》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坚毅信念。
 这篇痛惜的陈述,是诗人在幻想的法庭的讼词。满腔忠愤,居然连诉说的机会也没有,而要对苍茫青天呼告,对山川诸神倾诉,这本身就是绝大的不幸,然而青天无语,山河沉默,对这千古冤抑又有何理论? 因之这“惜诵”,“惜者,惜君也,亦自惜” (钱澄之) 。“诵”,既是“言前事之称” (戴震),也是“公言之也。通作 ‘讼’。” (蒋骥) 不尽忧伤,极度愤懑,使惊彩绝艳的诗人摈弃藻饰,用急切、决绝、质重,不避其复的语言倾泻积怒蓄愫。篇中上下句之间多具前因后果的逻辑力量,赋予了讼词坚实的推理性,又以因果之间绝然反差的强度对比,形成沛然不能御之的质问性的冲击力,强化了感情的震摄的力度。络绎不绝的否定副词 (见二、三节) 给整首诗注入郁勃的悲愤、激荡之气。第二节的四个“又”字,第三节的三个“何”字,使情感抒发而具显明的进展层次,犹如汹涌的浪潮,一浪接住一浪。这又和上下句前后迭进,形成有峰有谷,愈诉愈多,愈叙愈重悲愤难抑的情调。另外有不少句子,使用转折回复的结构,使沉郁不申的怨愤成为“气缭转而自缔”的形态。如“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呼号又莫闻”,徘徊缭转,难尽其情,这也是“屈子之辞,沉痛常在转处”的本色(刘熙载《艺概》) ,此篇虽语累词复,但自有悲凄引泣,直拙见工的整体美。情感凄憾,深怀激烈。诗人自不觉言之不足,故重言之,读者只觉直赋其事,径陈胸臆,凄音苦节,怆然于怀,读之而有凛然耸立的崇高美感, 犹如“由蚕丛鸟道,巉𪩈绝壁而出,而耳边但闻声声杜宇啼血于空山夜月间也。” (陈本礼《屈辞精义》)这种美感融合着深刻理性意识和强烈道德情感,使人激奋、振荡、昂扬。

诗词《惜诵》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也。
 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11)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12)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13)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14)
 忠何罪而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也。(15)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咍也。(16)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17)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18)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19)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20)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呼号又莫吾闻。(21)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22)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23)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24)
 “终危独而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25)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26)
 惩热羹而吹𩐎兮,何不变此志也?(27)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28)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29)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30)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31)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32)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33)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34)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35)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36)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37)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38)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39)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40)
 捣木兰以矫蕙兮,𥽦申椒以为粮。(41)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42)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43)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44)

 
 【注释】 ①惜诵:悲痛陈述。惜,哀痛;诵,陈述。本篇作于作者屈原遭谗见疏之后。以首句前二字作篇名。致愍:表达内心的痛苦;愍(min敏):忧也。②所:古人誓言,常以所字开头,接着用否定式,如“非”,“不”。③五帝:五方大帝。折中:作出公平的判断。戒:告戒。六神:六宗之神。向服:对质事理,判明是非。④山川:指山川之神。备御:陪审。咎繇:即皋陶,舜时司法官,断案公正。听直:断案。听,听讼;直,辨明是非曲直。⑤赘肬:多余的肉瘤。肬(you油),古读yi。喻在朝无职,成为多余的人,如赘瘤在身,遭人厌恶。⑥儇媚:佞幸谄媚。儇(xuan宣),佞幸,巧诈;媚,谄媚。⑦此二句是说,人臣的言行是有迹可寻的,中情与外貌内外统一,表里互见,不可隐匿。⑧相:考察。证,验证。⑨谊:同“义”,行而宜之谓之义,指合理的行为规范。吾谊,我所认为合理的行为规范是……,或,我以……为合理的行为规范。⑩惟:思念。(11)保:保全自己。(12)疾:力求,急切于。有,又。道,途径,由来。(13)身之贱贫:指屈原乃王族中疏远的宗支,身份并不亲贵。(14)宠之门:争宠求荣的门径。(15)志:同“识”,知道,了解。(16)巅越:颠仆,跌倒。咍,嗤笑,讥嘲。(17)纷:多貌。逢尤:受责。离谤:遭到诽谤。謇:同“蹇”,诘屈,委曲。释:解开,解脱。(18)不达:不能表达。蔽:指国君受蒙蔽。莫之白:无人代为辩白。(19)郁邑:郁悒,忧闷苦恼貌。侘傺(cha chi岔赤):失意貌。(20)烦:多。结:缄。郭沫若说:“古人写信,是写在竹木简上而外加绳索。”“结”就是外加绳索束结,含“总括”义。诒(yi仪):赠言,寄赠致意。(21)莫余知:没有人了解我。莫吾闻:没有人听我。(22)申:重也,不只一次。烦惑:烦乱惶惑。中,心中,内心。瞀(mao冒):心乱。忳忳(tun屯):忧愁貌。(23)魂:梦魂。中道:中途。无杭:失落航船,“杭”与“航”通。(24)厉神:大神,此指降神之巫。占:占卜。志极:有志达到目的;极,至也,达到目的。旁:辅助。(25)终:终究。危独:危难,孤独。离异:被国君疏远摈弃。恃:依靠,依赖。(26)众口铄金:众口纷纭,能把黄金熔化,喻人言可畏;此指众口进谗,迷乱国君。铄(shuo朔),熔化,销熔。初若是:当初就是这样。殆:危险,危难。(27)惩:惩戒,热羹:热汤;“𩐎”(ji鸡):冷菜。志:志行,指屈原的忠言直谏。(28)释阶登天:弃阶梯而登天,喻屈原不依仗楚王左右宠臣的援引而争楚王的信任。曩(nang朗):从前。(29)骇遽:惊惧匆忙貌。何以为:无可奈何,不能有所作为。伴:与下文“援”为迭韵联绵字;伴援(pan huan叛唤):《诗·大雅·皇矣》作“畔援”,或作“畔涣”,是强项、傲岸的意思。联绵字析用,分在两句,如《诗·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亦将“粲”“烂”分在两句,使其声调曼长,韵味倍增。(30)同极:同一个目标。援,见上注“伴援”。(31)晋申生:晋献公之子,已立太子,献公听信后妻骊姬的谗言,把他逼死。不好:不慈爱。(32)婞(xing杏)直:刚直,耿直;。不豫:不犹豫动摇。鲧:“鮌”,夏禹的父亲,治水未得成功,被舜幽禁而死。用:因。就:成就,成功。(33)作忠造怨:因尽忠于国君而造成群小的怨恨。作忠,尽忠;造怨,结仇,造成怨恨。忽,轻忽。过言,夸大的言论,即言之过实。(34)九折臂而成医:喻在挫折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之后,才能洞察社会世道人生。信然,真实可靠。(35)矰弋(zeng yi曾义):系有丝绳的短箭。机,机设,这里是安装的意思。罗,捕鸟的网。罻(wei畏):张,张设。(36)张辟:张,弓的一种;辟,网的一种;张辟:喻包围、陷害国君的手段。侧身:置身,谦词。无所:没有场所,没有一点容身之地。(37)儃佪(chan huai才徊):低徊,徘徊,不忍离去的样子。干:求,寻求。傺:即际,际会,机会,机遇,机缘。重(chong):再次。离尤,遭斥。(38)远集:到远处安身。集:鸟止木上,这里指栖身。罔:虚罔,没有根据。何之:到哪里去?(39)横奔:乱跑,喻从俗妄行。失路:失道,喻行为失去规范。(40)膺(ying英),胸;牉(pan叛),分裂,分剖,犹判也。郁结:忧思久积不解。纡轸(yu zhen淤枕):萦纡痛苦;纡,萦也;轸,痛也。(41)矫:揉也。糳(zuo作):舂也。申椒:香椒。(42)播:种植。江离:香草。滋,莳(shi)也,移植。糗(qiu):干粮。糗芳:芳香的干粮。(43)质:本质,真实;情质:真情。信:申,说明白。重著,一再申说。(44)矫:同“挢”,举起。媚:美好。私处:自处,指离朝退居。曾:同“增”。远身:离朝退居,自远其身。
 
 【译文】 悲痛陈述,倾诉不幸。发泄愤懑,抒写衷情。如果我说得言不由衷,可请苍天来作我的见证!命五方大帝来作评判,传六宗之神为我对质。使山川之神来作陪审,令司法官皋陶明断曲直。我事奉国君竭尽忠诚,却被疏远而成多余的人;我不会随俗谄媚争宠,愿贤明的国君洞察我心。人臣的言行有迹可寻,人臣的情貌表里相通。考察人臣莫过于国君,那身边之事就足以验证。我以先君后己为准则,群小们由此同我结了仇。我只念国君而别无他求,群小们便视我为死对头。一心事君而不意马心猿,岂料想连自身都难保全。力求接近国君而无二心,谁想到由此又招来灾难。曾设想国君知我最忠心,忽然间忘记了贫贱的身份。只知道专心地事奉国君,迷惑不解那取宠的门径。忠君又有何罪而遭惩罚,这也不是我所能够预料。行为与众不同而致摔跤,又适于被群小来讥嘲。多遭斥责又多受诽谤,心情不平,难解愁肠,压抑之情不能面陈君王,也没有人为我代白真相。内心沉郁,失意苦闷,更没有人了解我的衷情。固然是话多不可总括寄呈,更无由面陈而直达君听。退而缄默则无人知我,进而呼叫又有谁能听我?一再失意、烦乱和惶惑,心中的忧愁一波接一波!从前,我做梦登了天,梦魂到中途失落了航船,我请降神之巫占卜吉凶,巫说我有志到达目的而无帮援。我问:“终陷危难而被疏远?”巫答:“君可思念不可依攀。所以说众口纷纭能使黄金熔化,你当初即因如此而遭危难!热汤烫嘴后见冷菜还吹气,忠言遭祸,你何不一改常态?登天弃阶梯,谏君无依赖,你那旧时的态势还在作怪!众人惊遽而同你离心离德,对此蛮横之徒实在无可奈何。共同在朝事君而道路不同,对此跋扈之辈还有什么办法?晋国公子申生原是个孝子,老父王听信谗言把他逼死;为人耿直而办事毫不迟疑,鲧的治水因而没有作出成绩。”听人说:“忠君爱国招人恨怨”,我曾轻忽,以为是过激之言。九次折断胳臂而后成为良医,我历尽坎坷而知此话当真,大有内涵。弓箭,设置机关安装在上面;罗网,拉开绳索布置在下边。奸佞者巧设弓网来娱悦君王,容不得刚正的直臣侧身其间。要想徘徊等待,寻找机会,只恐再次被斥,再次获罪。要想高飞远走,栖身异域,又怕君王猜疑:“你想投奔于谁?”要想狂奔乱走,莫辨南北,可我志向坚定,不忍胡作非为。我的胸背撕裂,两相交痛,忧心郁结,萦纡满怀肝胆摧!捣木兰,揉蕙草,多么馨香,再把申椒春细了,作为口粮。种江蓠,栽菊花,何其芬芳,愿在春来时,充当干粮喷喷香。恐怕内心的真情不能表白,所以一再申说,自抒胸怀。发扬我美好的情愫而自处,我愿多思以避祸,隐退而消灾。
 【集评】 宋·洪兴祖引述前人:“此章(《惜诵》)言己以忠信事君,可质于明神,而为谗邪所蔽,进退不可,惟博采众善以自处而已。”(《楚辞补注·九章第四》)
 又:“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楚辞补注·九章第四》)
 宋·朱熹:“此篇(《惜诵》)全用赋体,无它寄托,其言明切,最为易晓。而其言作忠造怨、遭谗畏罪之意,曲尽彼此之情状,为君臣者,皆不可以不察。”
 清·王夫之:“《离骚》、《远游》与此章(《惜诵》)皆有归隐之说。此章……所述者乃未迁已前屏居汉北之情事,故与彼同,而无决于自沉之意。于是上官大夫恐其复用,必构其怨望之语,诬以外叛之罪。故自表著其始终所由。”(《楚辞通释·惜诵》)
 近·林纾:“少时喜诵《九章》,谓怨悱不可申诉者,无如《惜诵》之文曰:‘忠何罪而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咍。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呼号又莫吾闻。’其曰‘莫之白’,曰‘莫察’,曰‘无路’,曰‘莫吾闻’,积沓而下,不外一意,胡以读之不觉其沓?由积愫莫伸,悲愤中沸,口不择言而发。惟其无可伸诉故沓,惟沓乃愈见其情之真;若无病而呻,为此絮絮者,便不是矣。”(《春觉斋论文·流别论》)
 近·郭沫若:“屈原的《九章》,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得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这判断是正确的。……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屈原赋今译·九章》)
 今·姜亮夫:“《惜诵》表现了屈原怀念楚国、楚君,而心中愤恨谗害他的小人,所以说《惜诵》是初放时的作品。”(《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
 今·刘永济:“(屈原)言今虽以道自处,然亦愿深思熟虑,求可以远害之计。其心事委曲如此,而守道不阿,与忧谗畏祸的心理矛盾,于此文表达甚分明。因谗口之危险,祸患之可畏,虽非不知,而真理不容放弃,初志不可变更,亦至为明显。一人之利害虽可不顾虑,而一国之安危、全民之利害,亦不能不计及。屈原秉性虽刚,疾恶虽严,任道虽勇,而‘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的心情,亦极其缠绵而温厚。凡此种种皆其心理上之矛盾也。此种矛盾,不但无法消除,无法统一,而且日益加深,日益丛集,此其所以终必出于自杀也。”(《屈赋音注详解·九章·惜诵》)
 今·马茂元:“《惜诵》,是说以悼惜的心情来称述过去的事实。本篇作于被谗见疏之后。叙述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基本内容与《离骚》前半篇大致相似。”(《楚辞选·九章·惜诵》)
 
 【总案】 《惜诵》被王逸本《九章》列为第一篇。从《九章》的内容来看,除《橘颂》一篇外,其余八篇都是诗人屈原政治上受到挫折以后写的作品。郭沫若说“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马茂元说“本篇作于被谗见疏之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说明屈原写作《离骚》的历史背景,有这样一段话:“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从被疏到写《离骚》,似乎还有一个时间过程,《惜诵》无疑是写在作者被疏之后,又在创作综合性的自叙传《离骚》之前。朱熹说:“其言作忠造怨、遭谗畏罪之意,曲尽彼此之情状。”汪瑷说:“此篇作于谗人交构、楚王造怨之际,故多危惧之词。然尚未放逐也,故末二章又有隐遁远去之志。”这都是很有见地的话。“惜诵”就是悲痛陈述,说自己事君忠信,可质于神明,但国君却被谗佞所蔽,不能明察,无端地疏远了自己,使自己进退不能,痛苦万分。开始的时候,屈原是深得怀王信任的,他是朝廷的重臣,里里外外都离不开他。他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挫遭害,看来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他还很不习惯,甚至承受不了,于是把自己遭受打击的情况和忧愤的心情叙述出来,希望得到了解,正如蒋骥所说的那样,“盖庶几君之闻其言,证其行,而鉴其忠,则荪美可完,犹诵之之意也”。作品首述忠而获罪的冤屈,篇中指天为誓,以示作者衔冤之深和要求伸冤之切;次叙忠而遇罚,无处自陈的烦闷;再以占梦者的劝告,写出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最后抒写诗人的感想,表明他对待现实的态度,窘境之下犹洁身自守,勤修美德,不变初衷,以求自拔于秽浊之中。篇中“条列生平,如泣如诉,尤肖称冤口吻,盖所谓以忠言正天神,全在此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论卷下》)。
 作品从“重著以自明”的良好愿望出发,或历情陈辞,或陈情白行,反复伸述,读来不但不觉其沓,不厌其烦,而且还往往被感动得“三复流涕”,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有真情,所谓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惜诵

惜诵

辞赋名篇,《九章》首篇。战国楚屈原作。《楚辞章句》、《文选》见载。写作背景,见《九章》条下。戴震《屈原赋注》说:“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林云铭《楚辞灯》说:“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矇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惜诵,就是以沉痛悼惜的心情,来称述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有关本篇作成时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自《骚经》言:‘从彭咸之所居。’厥后历怀、襄数十年不变。此篇‘愿曾思而远身’,则犹‘回车复路’之初愿。余固知其作于《骚经》之前。”认为本篇作成于《离骚》之前,大致上可信。全诗基本内容与《离骚》的前半篇大致相似。诗人一心为国,忠言直谏,反而被谗见疏,受到一系列的打击和迫害,终于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因此,诗人不由得大声疾呼,反复申述自己忠诚坚直的品德和光明磊落的心迹。艺术上的特点是,以鲜明、凄历的语言细腻地刻划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激烈的内心冲突。诗歌从对天起誓,写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再写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捣木兰”、“播江离”的理想境界,在这波澜起伏、回旋曲折的描写中,表达出种种激荡和悲愤的心情,而这一心情的表达,又是真挚而鲜明的。诗作语言精炼而又生动朴素,尤其是民间成语的运用,如“众口铄金”、“惩羹吹𩐎”、“释阶登天”、“九折臂而成医”等,都显得新颖别致。

☚ 梁王菟园赋   惜誓 ☛

惜诵xī sòng

❶楚辞篇名。《九章》中第一篇。屈原作于怀王二十六年(前303年)前后,时被放于汉北。任掌梦之职,即掌管云梦泽山林湖泊及君王狩猎之事。篇中“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正反映出当时的身份。本篇中对国君还抱有一些希望,可知是作于怀王朝被放时。王逸归纳本篇之意说:“此章言己以忠信事君,可质于明神,而为谗邪所蔽,进退不可,惟博采众善以自处而已。”
❷ 痛切进谏之意。《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韦昭注:“诵,谓箴谏也。”王夫之通释:“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蒋骥注:“惜,痛也。诵,公言之也,通作讼。”戴震注:“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各家之说略有差异,但义可通。《惜诵》:“惜诵以致愍。”

惜诵

《楚辞·九章》之一。一作“惜论”。王逸注:“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洪兴祖补注:“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集注:“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因此,对《惜诵》开头两句:“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朱熹解作:“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其忧愍之心,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懑以抒其情。”戴震《屈原赋注》:“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之也。”本篇为追念往事,以悼惜的心情陈述自己忠君爱国的不幸遭遇,深表悲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