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悲愁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悲愁歌》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是一首写因身置异国他乡而怀恋故土、思念亲人的诗。作者刘细君是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前105年),朝廷把刘细君作为公主远嫁到西域,给乌孙国国王昆莫作妻子。常年的异域生活,使得细君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诗的开篇即道出“悲愁”的缘由:皇家做主将她远嫁到天边异国,做了乌孙王的妻室。当时的乌孙国在今新疆温宿县以北,伊宁市以南一带,距汉朝的都城甚远。远远地托身于此,与亲人故土相距犹天各一方,想和亲人团聚、重游故地,已成梦想。这怎不令人悲愁?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异国异地的生活,对于一个皇族少女说来,是难于接受的:住的是“穹庐”(蒙古包),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奶酪。然而相异的又何止于此!民族不一,语言不通,衣饰奇特,习俗相异,抬眼荒漠,举目无亲,这“悲”之深、 “愁”之多可想而知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面对这远离乡土亲人,难以忍受这异国习俗,加上当时乌孙王昆莫已年老体衰,作者常思家乡家人而伤悲,极盼变成黄鹄飞回汉朝的急切心情是再自然、再合理不过了。 汉朝初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常率众南扰。朝廷有时出兵征伐,有时采用睦邻政策,以求缓和。 “和亲”即睦邻的一个手段。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就是著名一例。刘细君去乌孙国是明大义之举,她思亲人恋故土又是人之常情。这首诗亦即这矛盾心情中思亲一面的反映。因亲身经历,感受倍深,故这首诗写得情切切,意拳拳,真挚动人。在写思乡悲愁的同时,从客观上也具体地介绍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悲愁歌》同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样,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诗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诗的节奏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押韵,句句合理的推演,使得虽然短小的诗,却将其无比的思念、急切的盼归心情写得淋漓尽至。 悲愁歌
【注释】 ①家:指刘姓汉朝政权。②穹庐:毡帐。食:饭。酪:用牛、羊、马之乳制成的饮料。③土思:思念乡土。 【译文】 离别生我养我的故国,汉廷嫁我来到乌孙。这是天尽头的又一个世界,偏僻遥远而又陌生。毛毡围成圆圆的帐房,食肉饮乳,以膻味为香。无时不思念我的故园啊,心情忧郁而悲伤。唯愿化为那高空的黄鹄,振翅飞回我亲爱的家乡。 【集评】 清·陈祚明:“‘穹庐’二句,自公主视之,天壤之间乃有此异事,乌能不悲?”(《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费锡璜:“汉人诗未有无所为而作者,如《垓下歌》、《舂歌》、《幽歌》、《悲愁歌》、《白头吟》,皆到发愤处为诗,所以成绝调;亦不论其词之工拙,而自足感人。”(《汉诗总说》) 【总案】 陈祚明评此诗而点出“穹庐”二句,可谓慧眼;但仅释之为“异事”,恐未得诗人之心。乌孙是一落后的部族。对于生长在皇家、自幼受到良好文化教养的刘细君来说,远嫁乌孙,不仅要克服生活习惯的不同,更要勇敢地忍受文化习俗上的巨大差异。史载,细君至乌孙,昆莫以为夫人,复使其孙岑陬妻之。细君不从,上书汉帝,汉令从其国俗。这是一例。汉末流落至匈奴的蔡文姬在其著名的《悲愤诗》中有言:“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委婉含蓄地道出文化习俗的差异在女性心灵上留下的创痛。这是一种难堪而又难言的痛苦,刘细君自也不可言表,故只借强调饮食,居住等生活方式的具体差别,来表达文化礼俗的不同所加予她的全部痛苦。远离亲人和故乡,难免滋生思念之情;陌生而艰难的生活环境更使她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难以克制。此诗关键正在“穹庐”二句,既上扣“天一方”之“异国”,又下启“土思”之故乡情。 自汉以来,和亲政策确在汉族与他民族的交往与交流中起过积极作用,但却是以这些无辜少女的牺牲为代价的。读刘细君此诗,便可真切地体会到她们心中那深深的悲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