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悖论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悖论说

悖论说

悖论(paradox)是指貌似自相矛盾甚至荒谬、但细察却见矛盾双方谐和一致的陈述。它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自柏拉图起,就不断有人用它组织警句妙语,其简单形式如“勇敢的懦夫”(这叫作“矛盾修辞”)。它作为一种构思方式,旨在取得新人耳目、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新批评派则把它奉为诗法总则。布鲁克斯(C.Brooks)说,“诗歌语言即是悖论语言”,“只有使用悖论,才能通向诗人要诉说的真实”(《悖论语言》)。从修辞到思维方式,它虽涉及很广,但用于中诗,顺畅无碍。美籍华裔学者罗郁正说,矛盾修辞在中国根本算不上词格,日常用语里就比比皆是,如“大小”、“多少”。诗须对仗后,运用反义复合词已成特色,甚至很早就用以入诗,如“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陶渊明《挽歌诗三首》之一)这是诗语悖论的例子。有些诗句似是信口吟出,实际上纠结着复杂的潜在矛盾,或深刻意蕴,细读之下,便可见出其诗意悖论。美国学者傅汉思(Hans H.Frankel)就杜甫写王嫱北嫁之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咏怀古迹》之三)分析说:在杜诗里,琵琶的“胡语”一语双关,每层意思都包含着一种悖论。一方面琵琶曾是胡人的乐器,同其他乐器以及多种乐曲、舞蹈一起,由中亚的行旅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琵琶流传开来,既可以独奏,又可以为乐府歌曲伴奏。因此,提及琵琶很适合联想叙说王嫱北嫁匈奴之行的乐府(以及近“千载”之后的仿作)。由于音乐“语言”为两族人民所共享,即运用和理解它不受民族疆界,这句诗就是悖论性的了。另一方面,这支胡曲又描绘了王嫱不寻常的处境:她虽为汉人,却不得不作为单于的阏氏居住在匈奴。这种举目无亲的异乡环境强加在她身上,并且变成了一支胡曲。在此,使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悖论性的原因是:这首吟咏王嫱的诗是以汉语而非以“胡语”写成。该诗最后一联因而巧妙地表现出王嫱自身的悲剧冲突——她外表是单于阏氏(非自愿的),而内心却忠于中华文明(《梅花与宫女》,纽黑文,1976)。由此例可见诗意悖论所含的深沉的感情矛盾和思想冲突。

☚ 歧义说   悖论诗学 ☛
悖论说

悖论说

“悖论”(paradox,一译“矛盾语”)是似非而是的陈述,即表面上看似矛盾或荒谬,但在细察之下,却可发现它含有使矛盾双方和谐一致的真实。它原是古老的辞格,尤为西方玄学派诗人所常用。新批评派兴起后,他们对这一辞格特别关注,C·布鲁克斯甚至声称:“诗歌语言就是悖论语言。”(《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布氏的论断扩大了悖论的应用范围,使它从局部性的辞格上升到了宏观性的诗歌结构原则。
在《北宋主要词人》中,刘若愚借用悖论概念来分析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他说,这首词是用悖论性隽语和其他诗歌技巧,在芥微细物上寄托了多种想象中的情感体验。上片“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均是悖论语言,它们(并辅以其他语句)把扬花拟人化:先是比作无家的浪子,继又比作愁思的睡妇——她正做着会见远方爱人的梦。下片又以悖论语开头。诗人佯装“不恨此花飞尽”,而恨他处“落红”。但他继续哀叹杨花飘入碎萍一池,影失于飞尘、流水之中。而且,他认出杨花染有“春色”,便暗示杨花飞尽即为春光将阑的标志。最后,泪的意象综合了关于浪子与少妇的想象,二者的泪均由杨花来象征。全词的感情至此达到了高潮,收煞在一个“泪”字上。

☚ 张力说   比较文学研究 ☛
000069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