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恶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恶论 荀子提出的人性论。荀子虽然名为儒家,但骨子里却是法家,韩非和李斯两位大名鼎鼎的法家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所以后人形容他是 “儒表法里”。荀子身上已经没有孔、孟表现出来的 “贤人作风”,却和商鞅等法家先驱一样,对人性持一种不信任的否定式态度。也就是说,他尽可能从更坏的角度去理解人性,而不是抱着 “与人为善” 的态度去把人想得更好些。荀子对人性作了界定,将其与伦理道德区分开来,认为所谓人性是天生成的物欲,例如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等,例如 “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骨体服理好愉逸” 等,而争夺、残贼、淫乱等正是由这些物欲引起的,故人性恶。人并没有善的根性,甚至断言,尧舜和桀跖从人性上说,都是一样的。人之所以有礼义道德,都是后天学来的,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谓礼义道德正是为了限制人性而预设的种种规范,如果说人性是 “真”,礼义道德就是 “伪”,恶是 “真”,善是 “伪”。圣人之善并非 “真性”,而是通过培养道德、改造性情即 “化性起伪” 来达到的一种境界。这里的 “伪” 并非贬义,而是指 “人为”,与 “天生” 相对。荀子从 “性恶” 论出发,不但证明了礼乐教化的必要,而且为 “法治”提供了人性上的根据。也许,荀子对人性的认识比孟子要深刻得多,更符合人性的实际,尤其当中国人听说并相信 “人猿同祖” 以及 “生存竞争、弱肉强食” 的进化论后,对儒教正统的人性论完全失去了信仰,却从荀子的 “性恶” 论中找到了印证。但是,人性论永远不可能成为生理学或生物学那样的科学,它只是人赖以自信、自尊、自爱的一种精神支柱或价值观念。当 “性恶”论成为人类的普遍信仰时,人类社会肯定也就变成了 “动物世界”。 性恶论见“伦理学”中的“性恶论”。 性恶论战国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天生好利、好声色;疾恶,善来自“圣人化性而起伪”(《荀子·性恶》)和“注错习俗”(《效儒》);只要化性起伪,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性恶论 性恶论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荀子之前,孟子的性善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曾颇为流传。荀子针对孟子的观点提出反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即人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同上)荀子把人之自然的生理需求,都视为“恶”的根源,若顺其发展,则人性自恶。由此,荀子认为“师法”、“礼义”皆为矫治人之性恶而制作。“凡礼义者,是生於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同上)既然礼义法度非先天所固有,乃后天之所习,故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之法、以使人们趋而之善。“涂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故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同上)。尧、舜与桀、跖,君子与小人,其本性是一样的。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变卦反对图 性善论 ☛ 性恶论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主张之一。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恶的,善性是后天人为的结果。 ☚ 性善论 性无善无不善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