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东音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广东音乐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19世纪流行于广州地区,主奏乐器为琵琶,辅以筝、箫、三弦、椰胡等,后出现“5架头”组合(即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5种),俗称“硬弓形式”,1926年起采用“3件头”演奏(即二胡主奏,辅以秦琴、扬琴),俗称“软弓形式”。1917年丘鹤俦编著《弦歌必读》曲集,20世纪20、30年代出现60多位作曲者(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创作了500多首乐曲(《赛龙夺锦》、《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孔雀开屏》等)。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我国传统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流行于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后传至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形成于清末民初。最初的组织是戏曲乐队及民间的“八音会”。从本世纪30年代,受城市商业影响,常演奏于茶馆、舞厅中。广东音乐是由戏曲过场音乐、民歌及民间器乐曲牌发展起来的。乐队编制有二弦、提琴(与板胡相似,但较大)、三弦、月琴、横箫五件,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1926年,吕文成在乐队编制上吸收了粤胡、秦琴、扬琴,其主要乐器由原来的五架头改变为粤胡、秦琴、扬琴三件,号称“三件头”;后又增添了洞箫、椰胡,变为“五件头”。三件头和五件头被称为软弓组合。广东音乐曲式结构大多短小精悍,旋律自由伸展, 一气呵成,曲调风格活泼流畅,华丽缠绵。广东音乐在1949年以后得到发展。它有一批专业的创作队伍,著名作曲家有严老烈、何柳堂、罗倚云、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何少霞、陈文达、何与年等。著名乐曲有《雨打芭蕉》、《双生恨》、《赛龙夺锦》、《鸟投林》、《平湖秋月》等。 ☚ 江南丝竹 河北吹歌 ☛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清末在广州地区流行,当时以琵琶为主奏乐器,辅以筝、箫、三弦、椰胡等,之后出现了 “五架头”组合,采用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五种。俗称“硬弓形式”。其曲调常迂迴在八度之间,音乐采用正线、反线、乙反、士工等几种调,其音乐特点活泼轻松,细腻缠绵,艳郁华丽,流畅动听。 ☚ 清锣鼓 十番鼓 ☛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流行地区除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湛江和广西部分地区外,又逐渐流行到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最初来源于广东粤剧中的过场音乐,称“过场谱子”或“小曲”。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才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作为独立的器乐演奏。以后伴随着广东音乐的发展,不少演奏者开始创作一些新的广东音乐作品,如严志烈根据粤剧过场音乐“三宝佛”中的第二支曲牌“三级浪”改编的《旱天雷》; 易剑泉所创作的《鸟投林》; 何柳堂创作的《赛龙夺锦》等,使该乐种增加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旋律流畅,节奏轻快,音乐明亮,富有南方情调,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城市中,参与演奏的人有各个阶层中的业余爱好者,也有一部分是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广东音乐通常使用的乐器有高胡(粤胡)、扬琴、秦琴、喉管、小三弦、低胡、笛子、木梆、板鼓和撞钟等,极少使用锣鼓乐器。演奏曲目繁多,有“旱天雷”、“步步高”、“双声恨”、“鸟投林”、“小桃红”、“雨打芭蕉”、“一支梅”等。 ☚ 江南丝竹 潮州弦诗乐 ☛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逐渐发展而臻于完善。演奏上使用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音乐 。主要演奏乐器有二胡(高胡)、扬琴、秦琴、椰胡、三弦、琵琶、洞箫等数十种,吹、弹、拉、打齐备,高、中、低音俱全。音律主要以七音律为基础,不同西洋音乐的十二平均律。其音阶中4.7二音本身构成纯五度,迥异于十二律的减五度,这是广东音乐的重要特点。广东音乐自本世纪初发展起来,曲调以明朗活泼、宛转悠扬、地方色彩深厚而闻名于世,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曲目,如《雨打芭蕉》、《旱天雷》等,极富南国特色。 ☚ 佛山秋色 节庆集会活动 ☛ 广东音乐Guangdong music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