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贫血 感染性贫血ganranxing pinxue由于反复或严重感染,红细胞破坏加重,骨髓造血功能不足,铁代谢紊乱所致的贫血。多见于6个月至2岁小儿,若营养不良与感染同时存在则可诊断为“雅克什氏”贫血。症状: ❶缓慢起病,常有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如结核、伤寒、骨髓炎等。 ❷面色苍白,肝脾肿大 (以脾大为主)。 ❸具有缺铁或混合性贫血相应的症状。 ❹多数合并有佝偻病。治疗: ❶控制原发感染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❷抗贫血治疗,可按营养性混合性贫血治疗,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等。 ❸对症治疗,加强营养,必要时可少量输新鲜血,积极治疗佝偻病。预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防止感染。可用免疫增强剂等。 ☚ 营养性混合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感染性贫血infective anemia系较常见的一种继发性贫血。可由于严重感染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而致;亦可由于慢性感染综合因素致营养不良、破坏过多、生血较少而致;亦可由于病原体破坏凝血或血管系统,引起出血而致。感染性贫血比较多见,久病者均贫血。临床表现与贫血程度相关,血中检查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均降低;外貌有不同程度贫血表现;并可有无力、消瘦、头晕、心悸等症状。治疗:综合治疗,积极治疗感染、调节饮食营养、给生血药或适当输血。 感染性贫血infective anemia为继发性贫血的一种。多继发于长期慢性化脓性感染,可能与红细胞加速破坏有关。临床表现具有原发病病史,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偶呈小细胞低色素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不增。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感染性贫血 感染性贫血感染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继发性贫血。多发生于慢性感染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骨髓炎等化脓性感染或结核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和进行性肾脏疾患。原发感染病程多于一个月以上。 其发病机理是由于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亢进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寿命缩短,骨髓造血功能代偿较差,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且铁代谢紊乱,铁由组织中释放减少,因而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贫血,除上述原因外,尚可由于应用水杨酸制剂引起肠道小量失血以及叶酸消耗增加而使贫血加重。 感染性贫血多为正色素性正细胞性轻或中度贫血,血红蛋白于8~11g/dl之间。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偏低。骨髓分类属正常范围。虽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皆偏低,但骨髓中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 婴幼儿若因营养缺乏与感染引起贫血的同时,出现明显肝、脾肿大和类白血病反应,称雅克什综合征 (VonJacksch syndrome),常并发佝偻病。 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若贫血严重,则需输浓集红细胞; 除合并失血或肠吸收不良,需给予铁剂和叶酸,否则无需应用造血药物。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
感染性贫血 感染性贫血感染和炎症都可引起贫血。最多见的是慢性感染或炎症时红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而伴有轻微溶血。这种贫血有时称为毒性贫血。另一种较少见的是大量红细胞迅速被破坏而发生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感染不但本身引起贫血,且能影响其他贫血的疗效,例如缺铁性贫血本来用铁剂治疗的疗效很好,但因有感染存在,可使铁剂的治疗效果很差。 感染引起的毒性贫血 引起贫血最常见的感染有盆腔炎(尤其是产后感染)、尿路感染、肺脓疡、脓胸、化脓性支气管扩张、肺炎、骨髓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伤寒、波状热、急性风湿热、各种化脓性疾患和炎症以及霉菌感染等。轻度感染和时间短暂的感染很少引起贫血,但重感染,特别是伴发热者和慢性感染,常出现贫血。 这种贫血有轻度溶血,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至约80天(T1/251Cr约为20~25天)。但是由于骨髓的造血功能减退,红细胞的代偿性增生很差,故仍不免发生贫血。骨髓造血功能的减退与两个因素有关: ❶患者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减少或利用减低; ❷铁代谢障碍,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积聚增多而进入幼红细胞以合成血红蛋白减少,造成铁的利用减少。 主要症状系原发的感染所引起。贫血大多是中度的,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气急、心跳等一般慢性贫血的症状。贫血程度轻重不一。血红蛋白一般降至8g/dl左右,但严重感染或败血症时可以很低。MCV及MCHC大多仍属正常,但贫血重者,MCV及MCHC可以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降低或正常。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因原发感染的性质而有不同。骨髓象缺乏特殊发现。细胞数量正常或稍增多。粒:红比例增高或正常。铁染色示细胞外铁显著增多而铁粒幼细胞减少,血清铁、血清铁总结合力和铁饱和度都降低,为这类贫血的特点,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最根本的治疗是清除感染。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对此类贫血均无效。除非贫血特别严重者,一般病人不需输血。 感染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某些感染时红细胞被迅速破坏而急性溶血性贫血成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能引起这种贫血的微生物有多种,而以产气荚膜杆菌败血症发生的暴发性溶血性贫血最为严重。产气荚膜杆菌败血症大多发生于脓毒性流产,但也可发生于难产后的子宫感染。这种贫血常特别严重,并可发生黄疸及血红蛋白尿。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各种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受损的红细胞大部分被肿大的脾脏清除消灭。但少数红细胞亦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少数恶性疟疾患者可以突然发生严重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称为黑尿热,最严重者可发生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这种情况大多发生于服用奎宁后,其机理还未完全肯定,但很可能是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中的免疫复合物型。偶尔有一些革兰阴性杆菌亦能引起急性溶血。国内曾有多例伤寒或副伤寒并发急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南美安地斯山区一带流行的杆菌状巴尔通体病(bartonellosis),有关的微生物是一种带鞭毛的杆菌,寄生于红细胞内。在此病急性期(称为Oroya热)可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贫血,溶血主要是血管外的。 ☚ 症状性贫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 ☛ 00007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