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类腹泻的总称。常见的寄生虫有蛔虫、肝吸虫、血吸虫等;常见的原虫有阿米巴原虫、滴虫等;常见的细菌有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副霍乱弧菌、弯曲菌等;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E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对腹泻物进行培养和免疫学检查即可确诊。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不同的病原体和(或)其肠毒素所致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其中主要有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病毒性腹泻(包括流行性腹泻)等。本组疾病的基本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与发热等。
病原学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有以下诸属:
❶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是一组革兰阴性杆菌,分为志贺、福氏、鲍氏与宋内4个菌群和为数众多的血清型。目前在国内多数地区以及部队中最常见的痢疾杆菌为福氏菌群,其次为宋内菌群。除志贺菌群的志贺菌株和部分斯密茨菌株外,其余均不产生外毒素。痢疾杆菌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侵袭肠上皮细胞的能力,产生的外毒素可加重病情。
❷沙门菌属是一大类具有周身鞭毛和运动能力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对人类有致病力者大部分属于A、B、C、D、E五个菌群。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中,国内最常见者为鼠伤寒杆菌、猪霉乱杆菌及肠炎杆菌等。
❸副溶血性弧菌(也称嗜盐菌)一些革兰阴性多形态的球杆菌,生存在温带的海岸水域中,在河水、井水、池塘水中的存活时间不超过2天。本菌对人和动物都有致病性,误食本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❹葡萄球菌。
❺霍乱与ELTOr弧菌是同一弧菌的两个生物型。霍乱弧菌能产生由甲、乙两种亚单位组成的肠毒素。
❻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取决于两种不同的因素: 产生肠毒素和(或)侵袭上皮细胞的能力。肠毒素的产生受非染色体遗传成分“质体”的控制。由于质体在菌株之间的传递,可使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获得致病能力而转变为致病菌株。
❼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是复杂多样的,包括轮状病毒、NOrwalk因子、冠状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❽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前者又分为大小两型:小滋养体寄居于肠腔,与宿主营共居生活,而大滋养体则生活于组织内。由小滋养体形成的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形态。
❾梨形鞭毛虫: 形态分滋养体和包囊两种。滋养体呈梨形,寄生于小肠并以二分体繁殖。包囊随粪便排出,人在进食被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引起感染。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这类疾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染的人,尤其是急性患者,其粪中排出大量病原体,传染性很强;尤其在战时,往往不能做到及时后送、隔离与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传播。轻型患者腹泻次数少,排菌量较少,传染性较低,但因易于误诊、漏诊,其活动范围大,与健康人接触机会多,故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常不亚于典型患者。有些病如菌痢,更有为数很多的慢性患者存在,成为部队内重要的传染源。霍乱与菌痢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病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的携带期都不长,属于恢复期排菌,菌痢的病后慢性携带者实际上是慢性隐伏型病员;健康携带者主要见于霍乱,接触者带菌率可达17%。有些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主要是各种感染的动物,如沙门菌食物中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家畜和家禽。禽蛋白与蛋制品(如蛋粉)中也可带菌。副溶血弧菌主要由海产品携带,带菌率可达27.3~93.0%;淡水鱼也可带菌,唯带菌率不高。
传播方式: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经口传播,病原体随患者或携带者的粪便排出,再直接或间接地经口侵入人体,其传播方式有4种:
❶间接接触传播:由于接触者或携带者的手或被其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传播,除细菌性食物中毒外,本组疾病都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❷食物媒介传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唯一传播媒介是食物,食物在菌痢的传播中也占重要位置,最常引起菌痢爆发的媒介食物主要是凉拌菜,由炊事员或帮厨人员中轻型或慢性患者所污染的剩余饭菜与瓜果是引起夏秋季节性发病的重要原因。痢疾杆菌不仅能在食物中存活一定时间,当条件适宜时且可在其中繁殖。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各种肉类引起,其次是蛋类与鱼类。这些食物可以是本身带菌,或在宰杀、运输、烹调过程中受污染,当存放时间长、气温高时,细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不经充分加热,则可发生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主要由于吃生鱼、贝壳类及其制品(如鱼酱)或加热不充分所引起,也可由煮熟的鱼、肉类经盛过生鱼的经厨具污染而发生;有时肉类、咸菜等也可在加工时受污染。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因葡萄球菌在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熟食(如米粉糕),牛奶、鸡蛋等中繁殖产生的肠毒素引起。葡萄球菌在上述食物中于30℃左右4~5小时即足以产生致病量的肠毒素。部队驻在霍乱发病地区,常因零星外出人员在外饮食、尤其是吃集市上摊贩的食物,而已把霍乱带入部队。污染的商品食物(如水产品、水果等)运销外地时也可造成霍乱远距离传播。
❸水媒传播:经水传播是霍乱与某些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媒传播主要是利用河溪水、池塘水作水源时,由于在岸边洗刷污物或雨水冲刷地面后流入河浜、池塘,而使水源受污染,因此多发生于夏秋季暴雨后,但在春季冰雪解冻时也可发生。部队中主要是在用未经消毒的水漱口、洗食具,或因开水供应不足而饮用生水时发生; 水媒传播常为散发,长期用河、塘水时可引起持续性发病,或造成流行。流行性腹泻常在夏季雨后发生水媒流行。
❹蝇媒传播:苍蝇(主要是家蝇与大头金蝇)在传播感染性腹泻中的作用大小,各地不一,也因病而有不同。在战时,由于卫生水平下降,苍蝇可能大量繁殖,而起重要的传播作用。
本类疾病可以全年发生,但有明显的夏秋季节性。菌痢一般在5月发病开始增多,9月达高峰,10月以后下降;但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在南方,发病高峰可不明显,但持续时间较长,愈往北方则季节性愈明显,发病集中于高峰季节的2~3个月内。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5~10月,尤其是节日会餐时。流行性腹泻则集中发生在5~6月,且常以流行形式出现,高峰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为10~15天,整个流行期约30~50天,散发病例往往因误诊、漏诊而未被发现。
发病机理与病理 由于病原体与肠壁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将感染性腹泻分为下述两类:
侵入肠壁为主的感染 由于侵入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亚类:
(1) 以侵入小肠为主者: 以病毒性胃肠炎为代表;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和梨形鞭毛虫腹泻亦属于此亚类。
❶病毒性胃肠炎:进入小肠的病毒侵入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后再侵入毗邻的上皮细胞,引起绒毛顶部多数细胞的变性和脱落,并由隐窝部的基部细胞上移予以补充;由于代偿的需要,基底细胞加速上移至绒毛顶部时,仍处于相对未分化状态,依然保持其分泌特性,而未起到成熟细胞所应有的吸收功能,因而破坏了小肠中吸收与分泌之间的平衡,引起腹泻与呕吐。
❷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被吞食的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后,有的细菌可侵入小肠粘膜,并引起肠粘膜的炎症反应。胃肠道的病变以回肠最为明显,但胃和结肠也可被累及。胃肠粘膜有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
❸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本病与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相似,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亦可波及回盲部。
❹梨形鞭毛虫腹泻:被吞食的包囊在十二指肠脱囊而成滋养体。滋养体利用其吸盘吸住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并不时转换位置,对微绒毛造成广泛的机械性刺激。上述感染皆由于小肠上皮细胞的组织学和(或)功能改变,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的吸收与分泌功能的平衡,使水和电解质潴留于肠腔内,从而引起腹泻。
(2) 以侵入大肠为主者: 以菌痢为代表; 痢疾型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和阿米巴痢疾亦属于此亚类:
❶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进入肠道后粘附于肠上皮表面并侵入肠壁,在固有层内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局部小血管扩张、充血与血栓形成,体液外渗和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肠粘膜的弥漫性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形成小而表浅的溃疡。菌痢的病变主要在大肠,亦可见于回肠末段和阑尾。轻型病例常能自愈,在一定时间内可防止同血清型痢疾杆菌的再感染。少数患者可由于某些因素(如营养不良、严重贫血、免疫功能低下、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胃肠道慢性病、肠道寄生虫病等)的影响,肠道粘膜病变可经久不愈,形成慢性菌痢。
❷具有侵袭上皮细胞能力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在侵入大肠肠壁后,可引起与急性菌痢相类似的病变。
❸阿米巴痢疾: 随食物吞入的包囊进入小肠后释出滋养体; 滋养体可借其分泌的溶组织酶及其伪足活动侵入大肠肠壁,在粘膜下层引起组织坏死,溃疡形成,但其周围的炎症反应不显著。
细菌肠毒素作用为主的感染 可分为两亚类:
(1) 细菌进入小肠内并在肠道内产生和释出肠毒素者: 以霍乱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为代表。霍乱:进入小肠的霍乱弧菌迅速繁殖,并释放出肠毒素。肠毒素可活化腺苷环化酶而生成环单磷酸腺苷; 环单磷酸腺苷激活胞质中的蛋白激酶与有关酶系统而引起细胞在电解质转运上的障碍,使大量电解质和水分在肠腔内潴留而导致吐泻。小肠粘膜无炎症反应或剥脱现象。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 本菌毒素与霍乱肠毒素的作用基本相同。(2) 细菌在肠道外(如食物中毒)预先形成肠毒素而无须活菌参与者:以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为代表。
临床表现 见以下各类感染性腹泻。
细菌性痢疾 (1)急性期: 潜伏期一般为1~2天,也可长达一周左右。
❶急性典型:起病大都突然,可伴有头痛、畏寒,常有发热,体温多在39℃左右。腹泻次数多寡不等,严重者一昼夜达数十次。粪便初为黄色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变为脓血便。由于直肠炎症的刺激,常感便意频急、伴有腹痛和下坠感。腹部常有广泛压痛,尤以左下腹为甚。
❷急性非典型:临床表现轻微,多不发热。便次不多,常仅有为期数天的轻泻,可伴有轻度腹痛和下坠感,左下腹常有轻压痛。粪便多为水样或糊状,有粘液但无脓血。部队中菌痢流行时本型病员较多,易被误诊为肠炎。
❸急性中毒型:本型主要发生于小儿,成人中少见。
(2) 慢性期: 慢性隐匿型: 本型患者在半年内有菌痢史,近数月内已无菌痢症状,但在复查中粪便培养阳性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有异常发现。慢性菌痢急性发作: 本型患者于半年内曾有菌痢史,经过一个无症状的期间后又突然出现急性菌痢症状。慢性迁延型:发生急性典型菌痢后,症状从未获得完全控制而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以上者; 或在急性菌痢后排脓血便和粘液便,时发时止,长期迁延未愈者。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潜伏期4 ~12小时。起病多突然,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常有发热,一般为低热,偶可高达39℃以上。可有寒战和眩晕。恶心和呕吐不严重。腹泻次数多寡不等,多为黄色水样便,偶有粘液与血液。症状一般较轻,多于1~5天内迅速恢复。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潜伏期一般为10余小时,多有食用海产品及腌渍食物史。起病多急骤,有呕吐、腹泻,排黄色水样便,常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腹痛多呈痉挛性,常较其他食物中毒的腹痛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排粘液血便,常被误诊为急性菌痢。
霍乱 潜伏期一般为1~2天,可短至6小时或长至6天。典型病例大都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腹泻,常有呕吐。无腹痛,亦无发热。最初数次排泻物中尚有粪便,当粪便完全排净后,就转为无臭味的酷似米泔水样液体。呕吐和便次频繁,排出量大,在数小时内即可排出数千毫升,使患者于短时间内丢失大量水分及电解质而发生脱水和失盐。若不能及时补充含盐液,可出现脱水性休克和代谢性酸中毒。腓肠肌常有痉挛和剧痛,腹壁肌肉亦可发生阵发性痉挛。
病毒性胃肠炎 起病急,有呕吐、腹痛及轻泻,部分患者可有低热。
阿米巴痢疾 起病较缓,有腹痛和轻泻,粪便为黄色稀便,发热少见。腹泻次数逐渐增加,常达每天7~8次。粪便渐变为暗红色糊状,果酱样,带脓血与粘液,具有特殊的腥臭味。当病变累及直肠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排出鲜血,食欲减退。腹痛较明显,伴有腹部广泛压痛,有时可局限于右下腹。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但未彻底治疗者容易复发。
诊断 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在同一饮食单位中,若有多数同餐者在短时间内先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者,应怀疑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夏秋季菌痢流行时,对部队中的所有腹泻患者均应按菌痢的诊断要求进行检查,以防漏诊。在初夏季节出现多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时,应考虑到病毒性胃肠炎。
粪便检查:
❶粪便性状:肉眼观察新鲜粪便的外观;状如米泔水样者,应考虑霍乱与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状如鱼脑者应考虑菌痢;状如果酱者应考虑阿米巴痢疾。
❷检查病原体:新鲜粪便涂片镜检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梨形鞭毛虫滋养体和(或)其包囊; 霍乱粪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能找到暗红色呈逗点状的霍乱弧菌;在粪便悬滴中(暗视野)可见到作穿梭运动的弧菌。
❸检查白细胞:在霍乱、病毒性胃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胃肠炎型、少数沙门菌属胃肠炎、梨形鞭毛虫腹泻等粪便中一般白细胞不多,而在菌痢、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的菌痢型、沙门菌属胃肠炎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粪便中则能查到白细胞。
细菌培养: 粪便细菌分离可确定肠道细菌性感染的性质。对呕吐物和剩余食物的细菌培养,有助于沙门菌属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诊断。
治疗 隔离:感染性腹泻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管理(参见“战时传染病管理”条)。
补充血循环量:
❶静脉输液:对脱水严重的病例,应严格记录出入量。在开始抢救时应一律采用静脉补液。选用生理盐水、平衡盐液、2 : 1液(生理盐水2份和1.5%碳酸氢钠溶液1份);1/6克分子浓度乳酸钠溶液、5 :4 : 1液(每升溶液中含氯化钠5 g、碳酸氢钠4 g、氯化钾1g)等,其中以生理盐水的应用最为广泛。应按患者损失液量和电解质的多少充分补充。
❷经口补液: 一般脱水失盐不严重以及经输液抢救病情好转时可用本法。口服液中含有钠、钾、氯、碳酸氢根和葡萄糖;葡萄糖有促进小肠吸收钠的作用,即使在呕吐频繁的情况下,小肠对含有葡萄糖的电解质液仍能迅速吸收,其配方为每升液体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或蔗糖40g)。
针刺治疗: 针刺对缓解腹痛有较好的作用。常用穴位为足三里、天枢、合谷、止泻等。
中药治疗:对下痢的患者可按其湿、热偏重情况分别采用平胃散、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治疗;很多中草药,如黄连、大蒜、马齿苋、穿心莲、罗锅底、千里光等,对急性菌痢均有一定疗效,战时可就地取材应用。
病原治疗:菌痢、霍乱病例应给予抗菌治疗,以加速患者的恢复。由于耐药(R)因子的传递,多数福氏和宋内痢疾杆菌菌株对一些常用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链霉素、氯霉素、磺胺等不敏感,应用后常无疗效。复方磺胺增效剂(TMP)为目前治疗急性菌痢的首选药物,成人剂量为TMP160mg、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S-甲氧嘧啶(SMD)800mg,每12小时1次,首剂可加倍,以7 ~10天一疗程。战时可对前线指战员采用四环素大剂量(2.5~3.0g)顿服疗法。霍乱患者在口服四环素类后,可使吐泻症状迅速减轻,并可使粪便培养提前转阴,其剂量为每天2g,分4次服,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沙门菌属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大多较轻,持续时间亦不长,一般无须给予抗菌治疗。阿米巴痢疾的治疗以灭滴灵的效果较好。用量为每天1.2~2.4g,分3次服,以5~10天为一疗程。
预防 管理传染源。部队中应注意早期发现腹泻患者。在病毒性胃肠炎常发地区与可能传入霍乱地区的部队,当流行季节即将到来时,应特别注意发现首发病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造成传播与流行。当发现有流行趋势或发生流行时应迅速上报。患者送隔离后,应对疫源地进行终末消毒,有苍蝇时同时灭蝇。发生霍乱时,应进行严格消毒。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时主要是对厨房进行彻底卫生整顿,清洗与消毒厨具。对密切接触者或可能同时受染者(如发生食物或水媒传播时)进行医学观察:霍乱5天; 菌痢与病毒性胃肠炎7天。在战区居民或部队中发生霍乱时,应进行疫区封锁。疫区范围根据病原可能已经播散的范围适当划定。在流行初期,一般为一个连队、一个院落或一个自然村。在封锁的疫区内,对全体人员进行集体检疫,每日医学观察一次,有条件时每日作粪便培养;对检出的带菌者与霍乱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口服四环素,每次0.5g,一日2次,连服3天,可降低带菌率,从而减少由带菌者引起的传播。对疫区所在地区进行交通检疫,尤其对水路交通,以防止病人、带菌者或带菌的食物扩散到外地。检疫期为最后病例隔离后5天。
切断传播途径:部队在战时必须利用战地就便条件,建立基本的卫生设施。战区部队要特别加强水源防护,必要时应派岗哨警卫。要保证开水供应,在不能供应开水的情况下,饮用水必须经过加氯消毒;在梨形鞭毛虫病多发地区,用碘化物消毒效果较好。漱口、洗碗用水也须经过洁治、消毒。要加强战地厨房的卫生管理,坚持各项饮食卫生制度。在夏秋季节遇节日会餐时应执行食品留验制度。对炊事员应每日进行健康观察,注意发现腹泻、皮肤化脓灶与咽峡炎的患者,在确诊前应先调离接触熟食的工作。炊事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卫生制度。部队在野战条件下,可挖临时厕坑,便后立即用土掩盖粪便。厕坑应远离水源,防止因水冲刷造成水源污染。对厕所,厨房或临时就餐场所应采取防蝇,灭蝇措施。当蝇或蛆的密度较高时,即应用速效杀虫剂予以杀灭。
预防接种:在战时部队应一律接种霍乱菌苗,如驻地有霍乱疫情,半年后可加强注射一次。口服痢疾活菌苗有一定的效果,但痢疾杆菌血清型复杂,且常有变动,如菌苗株血清型与当地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不一致,菌苗预防就起不到作用。
卫生流行病学侦察与流行病学调查: 战时部队在进入新地区前,必须对该地卫生条件、菌痢与病毒性胃肠炎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特点、霍乱传入的可能性等进行侦察。部队进入新地区后,应经常与地方卫生部门联系或观察居民中发病情况,以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相应措施。部队在发生感染性腹泻时,应及时进行个案调查、流行或爆发调查,查明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