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感染性肌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感染性肌炎

感染性肌炎

感染性肌炎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霉菌、螺旋体和寄生虫。主要有:
流行性胸痛症 由柯萨奇B组病毒通过畅道排泄物与飞沫传播。多流行于夏秋季。临床特征为急起肌疼、压痛、伴发热。肌痛可为全身性,但以下胸、上腹壁与膈肌附着点为主。在影响呼吸时易与肺炎混淆; 涉及腹肌时又须与阑尾炎鉴别;亦须注意识别流感病毒A或B引起的,以腓肠部肌疼为主的急性肌炎。防治应隔离患者,休息、多进水、配用维生素C,高热量饮食与镇疼剂等。须同时注意有无伴发的淋巴结、肝、脾肿大,心肌与心包炎,无菌性脑膜炎,肠炎和睾丸炎等,若有,应予相应治疗。
儿童良性急性肌炎 多伴发于流感病毒B或A感染后。患者常为5~9岁的儿童;男多于女。通常在发热、违和等上道炎症状消失后1~3天,出现腓肠部、股部的肌疼和轻度无力,颈、臂部受累机率较少; 当时血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对症治疗。大多经1~5天得以恢复。
气性坏疽性肌炎 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伤口缺氧时,污染的梭状芽胞杆菌在肌鞘内繁殖、播散、并产生毒素,导致肌肉水肿、变性与坏死。病灶局部剧痛、肿胀、产气与恶臭。重症病人有发热,或伴心、肝、肾功能减退。宜及时扩创,选用青霉素、四环素,并注意全身情况;高压氧舱治疗对本病有卓效。
化脓性肌炎 好发于热带或亚热带,故又称“热带性化脓性肌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男孩为多。除部分病例感染衍自附近化脓性病灶外,发病机理大多难定。好发于大块肌肉如股四头肌、臀肌、躯干肌、肩背肌、上臂外侧与髂腰肌等。常亚急性起病,病肌疼痛、按痛,活动受限,渐现局部肿胀,表面皮肤紧韧,进而扪得波动感与抽得脓液;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发热、违和、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征象。从脓液证示病源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余为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等。实验室检查尚见血沉加快,X线检查见软组织肿胀,超声图呈肿块征象等均可帮助诊断与随诊病况。鉴别诊断包括肌肉注射引起的深部脓肿、肌肉破裂、血肿、赘生物、血栓性静脉炎、骨髓炎与关节炎等。在脓肿形成前用抗生素治疗,疗效满意,宜选用大剂量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以对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亦可参照药敏选药。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治疗得当,常无后遗畸形与功能障碍; 否则,可发生严重合并症如败血症,DIC、转移性脓肿、化脓性心包炎、脓胸、肺脓肿与心肌脓肿等。腰大肌脓肿破裂可引起腹膜炎或脑膜炎,均危及预后。对治疗后仍有持续发热者,更须警惕。本病死亡率目前仍达0.89~4%。
结核性肌炎 罕见。感染可衍自附近结核病变如关节结核、骨结核与结核性脓胸等; 亦可来自血行播散。前者病菌沿肌鞘扩散,肌肉病变多在原发病灶附近; 后者病变较为弥散,多在肌束膜,亦见病灶在肌内的粟粒性肌炎。除非病变较大,可能形成窦道、结节、进而钙化外,通常症状并不明显。病灶在肌内的粟粒性肌炎,常伴进行性无力与肌萎缩。均按结核病治疗。
放线菌性肌炎 大多由胸膜、皮肤等邻近放线菌病延伸所致。局部形成肉芽肿,溃破而成漏道,排出带“硫磺色颗粒”的脓液,内含放线菌。治疗应及时切开引流、清创,并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每日100万~1,000万u静脉点滴,疗程要长,可同时合用碘化物。
念珠菌性肌炎从属于全身性念珠菌病。患者全身无力,病肌按痛,明显消瘦。活检示横纹肌溶解,非干酪性肉芽肿,内含细长菌丝及成群孢子。可选用克霉唑、益康唑和二性霉素B。
弓形体性肌炎 骨胳肌感染弓形体后,弓形体在局部繁殖,形成包囊、包囊逐渐扩大,可随病肌收缩而移动。轻者常无症状; 重者感有肌疼、更见发热、头疼,以及斑丘疹、淋巴结炎、肺炎、心肌炎、肝炎、脑脊髓炎等。宜注意与感冒、风湿热、多(皮)肌炎以及其他心、肺、肝、脑等疾病鉴别。血清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IgM荧光抗体检查、皮内试验与血片、骨髓片、淋巴结印片证示病原体可帮助诊断; 肌肉活检查得病原体自然确诊。磺胺药与乙胺嘧啶(成人剂量为每日1mg/kg×2天,随后半量续用三周)对滋养体有一定作用,但对组织内包囊无效; 注意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宜同时合用酵母片与叶酸。
猪囊虫性肌炎 结节众多时病肌假性肥大。偶见酸疼感外,常无主觉症状。腿部肌肉放射片可示囊虫结节钙化阴影。猪囊虫间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囊尾蚴抗原皮内试验可帮助诊断; 病肌活检证示猪绦尾蚴囊证实诊断。宜注意与有假肥大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鉴别。病初用强的松, 成人每日60mg,用2周, 随后月内渐次减量,可轻度减轻症状; 同时选用吡喹酮或甲苯达唑治疗。注意驱除绦虫以防重复感染。
肌肉包虫病 包虫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大多寄生在肝与肺,少数波及其他脏器,骨胳肌受累尤为少见。肌 肉包虫病的临床表现与肌肉良性肿瘤者类同。 患者血酸粒细胞增多。结合流行病学与包虫病其他征象,参照包虫囊液皮内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考虑诊断。无特效药物,考虑手术治疗,术中避免穿破囊肿,以防病变扩散与过敏反应。
肌肉旋毛线虫病 旋毛线虫的幼虫经淋巴与血流、散布全身,到达骨胳肌的幼虫,发育成长,经7~8周而成熟,虫体卷曲,周围渐次成囊,约半年后,包囊二端开始钙化,逐渐延及整个虫体。极大多数病人属轻症感染而无症状。在重症患者,幼虫侵入肌肉时可有发热、荨麻疹、甚而虚脱、谵妄等全身症状,当时肌痛明显、病肌肿胀、乏力并见压痛,以胸腹壁肌、横膈肌、腓肠肌、三角肌、二头肌、咀嚼肌与咽、舌、眼肌为明显; 常见眼周、面部水肿、疼痛、球结膜浮肿、充血、出血; 可伴心、肺、肝、肾功能减退或(与)脑膜、脑炎征。通常在幼虫进入肌内4~16周后,全身症状缓解,但肌痛维持较久。宜注意与感冒、风湿热、多(皮)肌炎、喉炎、甚至肺炎、心肌炎以及其他原因的脑膜炎鉴别。帮助诊断的辅检方法有幼虫抗原皮内试验、皂土絮状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与玻片沉淀反应等。肌活检找到旋毛线虫幼虫即能确诊,但在疾病早期与轻度感染时不易检得虫体。合用皮质类固醇与噻苯达唑治疗。噻苯达唑干扰肠内线虫生殖,并有杀幼虫、驱成虫、抗炎等效用; 日剂量为25~50mg/kg,分2~3次口服,七天为一疗程,可重复应用; 毒性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下痢、皮疹、头晕与嗜睡等。皮质类固醇可能抑制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在早期影响尾蚴形成包囊,有利于杀虫,并能防治疗程中可能出现的赫克斯海默反应; 可选用甲基强的松,日剂量为40~60mg。禁食生猪(狗、鼠、猫)肉与血等,预防感染。

☚ 多发性肌炎   婴儿肌病 ☛
000118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