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书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卷。南朝沈约撰,南齐永明六年(488年)成书。 沈约是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生于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年),卒于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南朝吴兴郡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沈约在宋生活了三十八年,经历了南齐的整个变迁,又在梁生活了十一年。沈约十三岁时其父被杀,沈约成为钦犯,到处躲藏,宋孝武帝继位后才获赦免。沈约学问渊博,历任宋、齐、梁三代要职。宋时,他受到郢州刺史蔡兴宗器重,调任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蔡兴宗改任荆州刺史时,他仍担任记室兼关西令。后来他又任过尚书度支郎。齐时,沈约受太子器重,掌管文书,校四部图书,后历任太子家令、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东阳太守、国子监祭酒、司徒左长史、南清河太守等官职。沈约在齐梁交替之际,帮助萧衍完成代齐之事有功,被封建昌侯,累迁尚书令、侍中、太子少傅,后加将进,任丹阳尹,死后谥为“隐”,所以有人称他“沈隐侯”。 齐永明五年,沈约受命编写《齐书》一百卷。他还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俗说》三卷。他的诗作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曾根据关于汉语“四声”的发现,提出诗歌音律方面的“八病”说,撰写了《四声谱》。除《宋书》外,其他书现皆已亡失。 在沈约写《宋书》之前,有关宋的史书已有好几部。刘宋时何承天、山谦之撰成宋武帝一代,苏宝生续成宋文帝一代,徐爰后来又完成孝武帝一代。此外尚有多种宋代史书。沈约从永明五年奉诏根据前人的史书撰写《宋书》,在短短一年两个月就完成了百卷《宋书》。 《宋书》有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计一百卷。上起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刘裕掌握东晋大权,下迄南朝宋升明三年为萧齐所灭,凡六十年的历史。《宋书》本纪十卷:《武帝纪》三卷、《少帝纪》一卷、《文帝纪》一卷、《孝武帝纪》一卷、《前废帝纪》一卷、《明帝纪》、一卷、《后废帝纪》一卷、《顺帝纪》一卷,共记载了刘宋的八个皇帝。另有刘劭,杀父自立,仅三个月就被推翻,未入本纪而入列传。《武帝纪》内容较多,所以分三卷来记。《宋书》十纪是全书的主线,是宋的政治兴衰史。如《武帝纪》记载了刘裕从创业到“元嘉之治”的政绩。刘裕败桓玄,灭南燕,征服孙恩、卢循起义,于义熙十三年灭掉建都长安的后秦,成为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元熙二年“晋帝禅位于王,”并下诏说:“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创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刘裕于“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设坛于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并开始了宋初的“元嘉之治”。他实行“土断”以清理侨人户籍,废除一部分屯田池塞以振百姓,禁止豪强封锢山泽。经宋武帝、宋文武之治,“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宋书》卷五四史臣语) 《宋书》的志有:《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等八志。书前有《志·序》一篇,历叙前史设志的情况。沈氏认为《艺文》、《沟洫》二志,因“世殊事改,于今可得而略。”《郊祀》、《舆服》二志,沈氏将它们归入《礼志》中,不另外立志。《食货》、《刑法》二志是重要的历史材料,本书中没有,因《晋书》中已有此目。所以他在《志序》中说“《刑法》、《食货》,前说已该,随流派别,附之纪传。”。今沈约的《晋书》早已散佚,但在《通典》卷八中,尚存有沈氏《晋书·食货志》序言。清人郝懿行辑补《刑法志》六十二条,《食货志》九十一条,汇辑成文,可供参考。《宋书》在《五行志》之外,又另立《符瑞志》一目,记阴阳五行,灾祥效应等,在诸志中最少价值。《州郡志》在《宋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志,它记载东晋以来州郡的变化,如侨州、侨郡以及土断法等,均有所说明。《律历志》保存了杨伟的《景初历》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全文,反映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比较可取。 列传是当朝各类历史人物和专人专事的传纪。《史通·书志篇》说:“宋氏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宋书》百卷,叙述六十年的史事,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在列传中收载了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可从中看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实际情况。如《何承天传》收载了《谏北伐表》五千余字;《谢灵运传》收录了《劝伐河北疏》二千余字;《羊玄保传》兄子羊希附传,收载了西阳王子尚上书,书中说:“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樵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反映了南朝农村两极化的发展。《夷蛮传》对于南朝前期我国各亚州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来住均有叙述。《宋书》基本上是因袭前世纪传体史书的,但没有表。《宋书》的八志是后续。沈约最初所撰的《宋书》只有纪、列传共七十卷,《梁书·沈约传》记载,沈约“表上其书,谓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唐人刘知几《史通》说“此书为纪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卷。”可见此书无表。表为“衍文”。 《宋书》在写作技巧上也有长处。在列传中叙事往往采用带叙法。有些人不必立传,即把其事附在别人的传中,叙完后再接着写此人平传。如在《刘道规传》中,带叙了刘遵的履历。这样,既不用多立传,又记叙了更多的人。《宋书》的代叙法与《三国志》中的类叙法有所不同。类叙法一般在本传后才列他人之传。带叙法也有缺点,易喧宾夺主。 《宋书》也有一些缺点。在许多问题上不能直书,为高门士族立传太多并妄加吹捧,繁简失当。由于成书仓促,《宋书》失检之处甚多。而《宋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食货志》、《艺文志》。 前人研究《宋书》较重的有:清人张元济、张森楷的两种《宋书校勘记》稿本,成孺的《宋书州郡志校勘记》,李慈铭的《宋书札记》,孙彪的《宋书考论》,读《宋书》时可予参考。 《宋书》的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递修本(简称三朝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简称毛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简称殿本)、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三朝本(简称百衲本)。《宋书》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残缺。如卷四《少帝纪》论赞部分全缺。又如卷四十六《到彦之传》反存篇目,后人已取《南史》等书补足了,补缀的痕迹灼然可见。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宋书》,以上述版本互校,作了比较详细的校堪,是现行最好的版本。 《宋书》《宋书》
纪传体南朝刘宋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沈约撰。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曾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官至梁尚书令。南齐永明五年(487年),齐武帝命其撰《宋史》,乃依据徐爰、何承天等原有宋史著作,又自撰补充刘宋朝后期十四年事,永明六年即已完成纪传部分,但八志成书较晚。《宋书》有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以百卷篇幅,记刘宋60年史事,其中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收录了许多诏令章奏及书札文章,虽稍嫌冗长,却有助于人们对南朝刘宋社会情况的了解。《宋书》列传所记人物,见之目录者,有230余人,但一人传中有时带叙同时有关之人,这样可以弥补因事实较少而不能立传之弊。列传部分,有新立名目的《恩幸传》和《索虏传》。所谓恩幸者,即当时寒人。南朝重门阀。但有出身寒微而为时主所重的人,即被列入《恩幸传》,这体现了沈约自居于世族的明显立场,也反映了南朝末年门阀士族逐渐衰落的情况。《索虏传》用以记北魏事,之所以称为“索虏”,因魏之先世名为“索头虏”。此传内容多有传言失实之处。《宋书》八志,卷数虽不及纪传二分之一,但篇幅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其内容上溯三代秦汉,尤详于魏晋,虽不尽符合断代史书体例,但可补《三国志》之缺。诸志之中,以州郡、百官二志最为重要。魏晋以来,州郡改易,变化殊多,尤其东晋南渡,又有侨州侨郡现象出现,宋志对此及东汉魏晋官制都有详细记载。唐修《晋书》,其《州郡》、《百官》二志,多从《宋书》转录,《宋书》之《律历》、《天文》二志,系据当时著名天文历算学家何承天撰述写成,尤为精确详明。然而又有《符瑞志》此乃侈陈符命,以示天命所归,实无可取。此外各志也不齐备。重要者如《食货》、《艺文》均付阙如。《宋书》叙事多所忌讳,时有曲笔,如宋汝阴王被废,实乃萧道成遣王敬则逼杀,沈书却不见篡杀之迹。《宋书》唐时流传不广,至宋始有刻本,然已有缺佚,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补足卷数。其后又有梁裴子野作《宋略》20卷,其所重者,在于议论。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宋书》点校本,系根据宋元明三朝递修本(三朝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书互相校定而成。 《宋书》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梁沈约撰。记事起自420年,讫于479年,共59年。初由苏宝生等撰,847年沈约奉诏撰修。他删定苏氏旧书,又补10余年事,只用1年时间,于848年6月完成。全书共100卷,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今本系由《南史》和《高氏小史》补全。8志原在列传之后,后人移至纪、传闻,并把律志志中律与历2部分分开。 宋书 175 宋书断代史史书。100卷,本纪10、志30、列传60,南朝梁代沈约撰。记载南朝宋60年史事。南朝梁武帝永明五年(447)春,命沈约撰《宋书》,沈约以徐爰著《宋书》为蓝本,证以亲身见闻、档案及当代人著述,翌年二月书成。该书八志,远朔三代,近及秦汉,详于魏晋、虽失断限,可补《三国志》之缺,收 “博洽多闻之益”(《崇文总目》)。书中节录诏令、奏章甚多,且系全文引用,虽嫌冗长,却保存了大量史料。该书多避讳,不足为法。原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佚,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补足卷数。 ☚ 晋书 南齐书 ☛ 宋书 宋书纪传体南朝宋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卷。南朝梁沈约撰。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博通群籍,善属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其先世为东吴世家大族,号称“江东之豪”。高祖沈警曾任东晋谢安的参军,通晓《左氏春秋》。父祖辈在刘宋时期都有军功。他在宋三十八年,官至尚书度支郎。在南齐二十四年,历任国子祭酒、征虏将军、吏部尚书等。在梁十一年,因促成萧衍代齐之功,封建昌县侯,累迁尚书令、侍中、太子少傅等职。年二十许便有撰述《晋书》之志,曾撰《晋书》一百一十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今皆不传。他不仅是一个著述颇丰的史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 后汉书 南齐书 ☛ 宋书 《宋书》Suengshu是南朝梁沈约编撰的纪传体南朝宋史。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在南朝宋、齐、梁三朝都官居高位。《宋书》共100卷: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记载了南朝刘宋王朝8帝59年(420—479)的统治。刘宋王朝只有不到60年的历史。在其统治时期,即由史官修撰本朝的历史。宋文帝元嘉中,著作郎何承天受诏纂《宋书》。稍后,山谦之、苏宝生等续撰。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著作郎徐爰继续编写,修成一部完整的史书。十几年后宋朝即灭亡。齐武帝永明五年(487),沈约奉命修撰《宋书》,只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便告完成。沈约在徐爱《宋书》的基础上稍作删定,又续补刘宋末期10余年历史,因此成书迅速。这部史书体例较完备,材料比较丰富,在南北朝各史中,它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部。但是,由于《宋书》大部分为刘宋史官修撰,沈约又是奉齐武帝之命修史,所以书中处处为宋、齐统治者歌功颂德、隐恶扬善。沈约出身南方著名士族,他竭力美化门阀士族,凡是出身士族豪门的官僚,无论其事迹多少,无论有无才德,都要为之作传,因此内容往往空洞无物。相反,对于一些出身寒微的人物,如著名诗人鲍照就没有传,他的事迹只附在刘义庆传中。《宋书》的《天文志》、《五行志》、《符瑞志》等竭力宣扬阴阳灾异、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等谬论。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采用多种版本互校,利用了前人的校勘成果,重编了全书总目,是目前较为精善的本子。 ☚ 晋书 南齐书 ☛ 宋书纪传体正史。南朝梁沈约撰。全书一百卷,有纪、传、志,无表。纪传部分成书草率,叙事多忌讳,所载多为诏令章奏等,颇为冗长;但宋志三十卷,上追三代秦汉,于魏晋最详,可补《三国志》无志之缺。此书在长期流传中,有所残缺,后人取《南史》等书补足卷数。 宋书sòng shū《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3)。纪传体南朝宋史。南朝宋梁间沈约撰,成书于488-494年,100卷。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记宋武帝永初元年至顺帝升明(420-479)刘宋60年历史。全书以志内容为详,占全书之半。收录原始文献甚多,惟于改朝换代之际和门阀大族诸多讳饰,不立食货、刑法二志,尤多缺憾。 宋书一百卷。梁沈约(411—513)撰。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史学家、文学家。沈约靠母亲抚养成人,历任宋、齐、梁三朝显宦,“该悉旧章,博物洽闻”(《梁书·沈约传》)。宋时为尚书度支郎,齐时为五兵尚书,国子监祭酒,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侯,官至尚书令。他一生著作很多,除《宋书》一百卷和文集九卷,还有《晋史》、《高祖纪》、《宋文章志》、《迩言》、《谥例》等,总共近四百卷。还校过四部图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他还是文学家,与周顒共创四声、八病之说,对古体诗转为律诗有贡献,著有《四声谱》。沈约撰《宋书》是受齐武帝命诏。是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春,至六年(488)二月,用了一年零二个月完成纪、传二部分。因在他以前有徐爰撰的《宋书》,记载自东晋元熙元年(419)刘裕掌权开始,至宋孝武帝大明末年(464)止,六十五卷,空缺了宋末十余年的一段历史。还有孙冲之、孙严等也分别编过《宋书》,这些书都有头无尾,不包括宋末史事而沈约主要是续补徐爰《宋书》未写的后十三年史事,及删定工作,其他照旧。沈约撰了七十卷,后又续三十卷志,共一百卷。从公元420年(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灭晋称帝建立宋朝,到公元479年(宋顺帝升明三年)为萧齐所灭,记载六十年的历史。保存了丰富的史事。《宋书》有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十卷本纪是记刘宋的八个皇帝,刘劭未入本纪,而入于列传中。武帝刘裕本纪分三卷,其余一帝一纪。有的帝纪简略,也独立成卷。宋志三十卷,分为八目,有《志序》一篇,说明立志缘由。沈约不立《艺文》 《沟洫》二志,理由是时代不同,因而从略。《食货》《刑法》在《晋书》中已有目,因而《宋书》没有。《三国志》无志,可到《宋书》里找。列传六十卷,最后一卷是《自序》,结尾是上《宋书》表,使首尾完具,类传中有《恩幸传》目,专记出身寒贫得皇帝赏识而登高位者。《宋书》没有《文苑传》,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颜延之等设专传。《宋书》是官修史书,难免宣扬士族门阀制度,为士族树碑立传。《宋书》内容冗杂,但许多记载很有史料价值。如《州郡志》记载着中国南方地理沿革及侨州郡县分布和户口统计数字。《乐志》里保存了许多汉魏以来的乐府诗。祖冲之的《大明历》有全文,反映当时的自然科学情况。《宋书》流传中有残缺,有的后人又补,又有重复,如《宋书》卷六十二与五十九,是后人抄《南史》补的,把附传也抄入了。《宋书》与《南史》关系密切,可参考阅读。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宋书》是现今最好的一个本子。另有北京图书馆藏宋元明三朝本,南宋书局本、商务书馆影印三朝本。 宋书 宋书史书。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撰。六十五卷。沈约《宋书》、刘知几《史通》又称何承天、徐爰所著。当系二人同撰。《隋书·经籍志》只称徐爰撰。盖徐爰继何承天而作,书成,仅题爰名。沈约等所称“庶得其实,其书有纪(武帝纪),有八志,有(功臣)传,”其《律历志》、《天文志》、《州郡志》即均见于沈约《宋书》。作为《宋书》草创者的何承天,为后来沈约等撰修《宋书》做了资料等方面的准备。 ☚ 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 宋琐语 ☛ 宋书纪传体南朝宋史书。南朝宋梁间沈约(441—513)撰。100卷。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累官尚书令、侍中、太子少傅等职,为著名文史学家。纪传成于南朝永明六年(488),志成于隆昌元年(494)以后。记宋武帝永初元年至顺帝升明三年(420—479)刘宋60年历史。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系据何承天、徐爰等人旧作,旁采注记,补充修订而成,以材料繁富著称。为研究刘宋史的基本文献之一。从纪传中可了解当时周边民族与宋朝朝聘往来,北魏与刘宋战和关系,淅川、丹川、荆、雍、豫等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等。其中《索虏列传》记述拓跋鲜卑兴起及与刘宋之交往,并旁及芮芮、槃槃、赵昌、粟特简况;《鲜卑吐谷浑传》略载吐谷浑兴起至拾寅间史事;《东夷传》叙述林邑、扶南、诃罗陀、呵罗单、媻皇、媻达、阇婆婆达、师子、天竺迦毗黎、苏摩黎、斤陁利、婆黎、高句骊、倭、荆雍州蛮、豫州蛮等东夷、南蛮、西域诸国诸族情况及与刘宋交往;《氐胡列传》介绍略阳清水氐杨氏和卢水胡沮渠蒙逊之兴衰,是研究南北朝民族史的珍贵资料。此书于宋代已有残佚之篇,后人杂取《高氏小史》和《南史》等书续补。以宋蜀大字本为早,后有宋元明三代递修本、明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一百卷。纪传体。记刘宋王朝七十余年的历史。起自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刘裕当权之时,止于宋顺帝升明三年宋亡。是研究刘宋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宋书书名。南朝梁沈约撰。纪传体南朝刘宋史。一百卷。其中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成于齐永明五年至六年间(487—488)。是在何承天、徐爰等人修撰的《宋书》基础上加工而成,故成书颇速。是南朝诸史中史料最丰富的一部著作。虽缺食货、艺文等志,但书中八志史料价值颇高。它上起三国、下迄宋秀,对前朝典章制度颇多综述,可弥补陈寿《三国志》以来史书的缺略。唐修《晋书》诸志,除食货志外,大都抄自此书。(参考图25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