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器晚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典出《老子》,喻写能担重任的人才要经长期磨练才能长成。多用以勉慰学习者不要懈怠,坚持努力。也用以称赞老来成名的人。 (芳) ☚ 知无涯 开卷有益 ☛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大的材器经过长时间才能做成。后比喻人到了晚年才有所成就。语本《老子》第四十一章 (文) ☚ 大辂椎轮 云龙风虎 ☛ 大器晚成[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鉴赏〕 “大器晚成”之涵义,在现代汉语中是指贵重的器物需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引申为真正的大才往往成就较晚。 然此成语原出于《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陈柱云:“晚者,免之借。免成犹无成,与上文之无隅,下文之希声,无形一例。无隅与大方相反,希声与大音相反,无形与大象相反,故知免成与大器相反。晚借为免,义通于无”(陈柱《老子集训》)。由此,“大器晚成”乃“至大之器无形体”之义。 “大器晚成”首先为“道”之征表。《二十九章》有言:“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王弼注为:“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其中,“神”表“道”之“体”,即阴阳大化所含之至理,乃为形上者;“器”为“道”之“用”,即形而下之天地万物。“神”必然由“器”表现,“器”无处不蕴含大道之“神”。由此,“神器”和合,盖“道”之体用不离也。 “神”作为贯通天地人事之统一的根源,落实于“器”,却无具象化的表现形式。盖任何有形之“器”,皆为限定之物;而“神”作为大道之“体”却不可言,不可限。在此,作为“道”之“用”的“器”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形器物件,无形无象、不可名道,故曰“大器”,故谓之“大器晚(免)成”。 进一步地说,“大器晚成”可指称“得道之人”,即“闻道”而后“勤而行之”的圣人。《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之“德”,近若“神明”,发用不穷,若日月之光,普泽万世,恒久不息;表现于外,则明德惟馨,广被深远,其“德行、造化”乃“德”之“大器”也。无方无形、无声无臭,却无处不施,是以圣人之心虚无恬淡,清明昭寂;立身行事无为自然,深微浩远。故可超越善恶对立,与天地大道合而为一,臻达至善之境。此“德”乃“上德”也,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三十八章》)。然其“无为而恩流,不仁而泽厚,长育群生,为天下母”(严遵《老子指归》),亦即“无为而无不为”之义。 然《论语·为政》曾有“君子不器”之说。即君子不应将己之生命作为获取外物的工具,其生之目的当为生命本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使生命境界渐次提升以致“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此过程中,君子依“仁心”而行必有所得,其“得”即孔子所谓之“德”。而此“德”向外发用,往往落实于有形之礼乐法度。然任一具体物象、任一特殊音声皆为限定之物,不可谓之“大”也;且礼乐纲常往往被异化,以致人心束缚、巧伪通达。此时,“器”并非是“德”显发落实后的主客交融之物,而仅有工具价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 同时,老子指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大之象可超越一切具体形状,至大之音亦无“宫”“商”(即“宫音”“商音”)之分。故礼乐之声色,难启大德也。由此,“上德”之人,能超越礼法之限,心依于自然大道,行顺乎天地阴阳;无为淡泊,恬静自然。故一国之君,亦不可执于仁义礼法,而应以“大器”治天下,也即行“无为之治”。《庄子·天道》中,舜问政于尧:“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向尧询问为政之用心,尧答之以“不以傲慢之心对待穷苦无依之人,不抛弃贫困之人,怜悯身死之人,爱少年,惜妇女”。于是,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之用心虽为美善,然气象不宏远,未达“至境”;圣人之治,应若天德显现,若日月光华、四时流转、昼夜更替、风云雨露,循环周转、宁静自然。尧随即感叹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即是说,舜之用心,乃合天德;尧仅合人事而已。由之,庄子曰:“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天地之自然无为,德之至也,故人君应执“无器”之“大器”,本天地之德以为治。 推而论之,人此一生,“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论》),为物所役而永无休止,何不“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免成之“大器”,乃生命之无为自然。心与物交而不为所缚,随其自然以游刃其间,此乃生之大德,亦为至乐也。观世人终日执器以谋生,岂不悲乎!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大器晚成 【出处】: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故事】: 三国时, 魏国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 年少时发愤苦学, 可好久一直没有捞到什么名堂。这时, 连他妻子家的亲属都瞧不起他了。可颇有见识的崔琰相当器重他, 并且常常在别人面前说:“能干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大器晚成’。象崔林这样的人才, 尽管目下没有名望, 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的。”后来, 崔林被封为安阳侯, 真的成了魏国的鼎足之臣。 【意思】: 大材需经长期培育而后成器。大器: 喻大才。比喻有些人成名较晚。 【古例】:《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万中书丢了这边,便向武正字、迟衡山道:‘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大器晚成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②。(《老子·四十一》) 【注释】 ①夷:平坦。颣(lèi):缺点,引申为崎岖。谷:峡谷。辱:黑垢。②隅(yú):角。器:器皿。象:形象。“大方”也可解释为无边无际之“方”,因为大到无边无际了,也就无所谓“角”;可是没有了“角”,“方”还成为其“方”吗? 【译文】 光明的道好像有些暗昧,前进的道好像有些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有些崎岖,崇高的德好像低下的峡谷,纯粹洁白的东西好像有些黑垢,大德好像有些不足。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皿反而在最后形成,最大的声乐反而听不到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感悟】 老子的这段哲学思想,有一定的科学性。 大器晚成 指大的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后用以比喻有大才的人,其成就晚。《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中,发现“大器晚成”写成“大器免成”。帛书《老子》本比流传近2000年的王弼注《道德经》要早400多年。据考证,“晚”与“免”,在古代的字义差别很大,并不通用,不可能形近而误。在《老子》一书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无为”“无争”“无名”“无形”的思想贯穿始终,“大器免成”体现了对功名利禄淡漠和不要为外物诱惑的处世观点。 当时“成”的概念,一般指功名成就,任官,成名,富贵显达。老子对这种“成”一直抱否定态度,认为大悟大彻的人以修养为根本,绝不愿染指世俗的功名显达,主张“免成”而不是“晚成”。 老子的“免成”与“不成”也是有区别的。“不成”是对“成”的一种承认,只是未能达到而已;而“免成”则是对“成”的不介入,不参与“成”与“不成”的竞争,处“成”之外。这正是老子关于做人的哲学见解。 现“大器晚成”通常用来说明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亦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安慰话。 大器晚成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一章》) 鉴 赏 “大器晚成”之涵义,在现代汉语中是指贵重的器物需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引申为真正的大才往往成就较晚。 然此成语原出于《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陈柱云:“晚者,免之借。免成犹无成,与上文之无隅,下文之希声,无形一例。无隅与大方相反,希声与大音相反,无形与大象相反,故知免成与大器相反。晚借为免,义通于无”(陈柱《老子集训》)。由此,“大器晚成”乃“至大之器无形体”之义。 “大器晚成”首先为“道”之征表。《二十九章》有言:“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王弼注为:“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其中,“神”表“道”之“体”,即阴阳大化所含之至理,乃为形上者;“器”为“道”之“用”,即形而下之天地万物。“神”必然由“器”表现,“器”无处不蕴含大道之“神”。由此,“神器”和合,盖“道”之体用不离也。 “神”作为贯通天地人事之统一的根源,落实于“器”,却无具象化的表现形式。盖任何有形之“器”,皆为限定之物;而“神”作为大道之“体”却不可言,不可限。在此,作为“道”之“用”的“器”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形器物件,无形无象、不可名道,故曰“大器”,故谓之“大器晚(免)成”。 进一步地说,“大器晚成”可指称“得道之人”,即“闻道”而后“勤而行之”的圣人。《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之“德”,近若“神明”,发用不穷,若日月之光,普泽万世,恒久不息;表现于外,则明德惟馨,广被深远,其“德行、造化”乃“德”之“大器”也。无方无形、无声无臭,却无处不施,是以圣人之心虚无恬淡,清明昭寂;立身行事无为自然,深微浩远。故可超越善恶对立,与天地大道合而为一,臻达至善之境。此“德”乃“上德”也,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三十八章》)。然其“无为而恩流,不仁而泽厚,长育群生,为天下母”(严遵《老子指归》),亦即“无为而无不为”之义。 然《论语·为政》曾有“君子不器”之说。即君子不应将己之生命作为获取外物的工具,其生之目的当为生命本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使生命境界渐次提升以致“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此过程中,君子依“仁心”而行必有所得,其“得”即孔子所谓之“德”。而此“德”向外发用,往往落实于有形之礼乐法度。然任一具体物象、任一特殊音声皆为限定之物,不可谓之“大”也;且礼乐纲常往往被异化,以致人心束缚、巧伪通达。此时,“器”并非是“德”显发落实后的主客交融之物,而仅有工具价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 同时,老子指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大之象可超越一切具体形状,至大之音亦无“宫”“商”(即“宫音”“商音”)之分。故礼乐之声色,难启大德也。由此,“上德”之人,能超越礼法之限,心依于自然大道,行顺乎天地阴阳;无为淡泊,恬静自然。故一国之君,亦不可执于仁义礼法,而应以“大器”治天下,也即行“无为之治”。《庄子·天道》中,舜问政于尧:“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向尧询问为政之用心,尧答之以“不以傲慢之心对待穷苦无依之人,不抛弃贫困之人,怜悯身死之人,爱少年,惜妇女”。于是,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之用心虽为美善,然气象不宏远,未达“至境”;圣人之治,应若天德显现,若日月光华、四时流转、昼夜更替、风云雨露,循环周转、宁静自然。尧随即感叹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即是说,舜之用心,乃合天德;尧仅合人事而已。由之,庄子曰:“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天地之自然无为,德之至也,故人君应执“无器”之“大器”,本天地之德以为治。 推而论之,人此一生,“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论》),为物所役而永无休止,何不“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免成之“大器”,乃生命之无为自然。心与物交而不为所缚,随其自然以游刃其间,此乃生之大德,亦为至乐也。观世人终日执器以谋生,岂不悲乎! 大器晚成❶谓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制成。汉王充《论衡·状留》: “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不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 大器晚成比喻大学问家或能担当大事的人都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老子·四十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吕氏春秋·乐成》: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 汉·王充 《论衡·状留》: “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大器晚成dàqì-wǎnchéng指大的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后用以比喻有大才的人,其成就晚。《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大器晚成dàqì-wǎnchéng贵重的器物须经长期加工才能制成;比喻有大才干的人需要长时间锻炼,成就较晚。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成〉比喻能干大事的人才成就较晚:他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第四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老子》四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后用“大器晚成”比喻大才之人,其成就晚。《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大器晚成;马齿徒增;少年得志○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大的器物须长期加工才能做成,比喻大才之人成就晚:~,花甲之年,终于成名 |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的。 ●马齿徒增mǎ chǐ tú zēng比喻年龄徒然增加而学识没有长进或功业上没有成就:~,一无所获|你已硕果累累,我却~,空长你两年,惭愧,惭愧。 ○少年得志shào nián dé zhì少年便实现了一定的志向:~,意气非凡|他~,前途未可限量。 大器晚成 婉指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杰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 字数:27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未雨绸缪 金无足赤 ☛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意指一个人通过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成为大材。 ☚ 著作等身 光宗耀祖 ☛ 大器晚成表示一种人才成长规律的道德用语。器,才干;成:成就。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老子》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老子》42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后指能担当大事、成就大业的人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奋斗。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 ‘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即年轻时没有成才,也不必灰心,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一定能成大器。在世界上,少年早成才的人,大有人在,大器晚成者,也不乏其人。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写作出版其代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时,已经五十七岁了。 大器晚成指担当大任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所以成就较晚。器:器具,这里指人才。成:成就。晋代陈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 ‘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a great man becomes famous late in life; great implement is slow to finish;great instruments are never quickly forged; 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 great vessels take years to produce; a great talent takes time to cultivate 大器晚成da qi wan chenggreat vessels take years to produce—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 大器晚成great vessels take years to build;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great minds prove their mettle later rather than sooner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ɡ大器:比喻大才。原指大的器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成。现也指大才之人,成功也需要很长的时间。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 great vessels take years to produce, a great talent takes time to cultivate, great men mature slowly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解义】器:用具,引申为才能。有本事的人,要经过长时期锤炼,才能成功。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原指大材长久才能成器,后用于指成才较晚,或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安慰语。《老子·四十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吕氏春秋·乐成》:“大智不形,大器晚成。”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ɡ器:指人才。成:成就。原指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加工才能做成。后指担当大任的人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所以成就事业较晚。《老子》四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ɡ大的器物经长时间才能做成。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往往建功成名较晚。《儒林外史》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的。” 大才之人成名往往较晚大器晚成格式 比喻式。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苗而不秀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器:指才干。成:成就。原指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加工才能做成。后指承担大任的人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所以成就事业比较晚。 大器晚成dàqì-wǎnchéng《老子》四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器:器物。希声:寂静无声。指大器物需要长时间加工才能做成。比喻最后成为大才的人,其成就往往较晚才显现出来。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❶ 原指大的器物需制作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ɡ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ɡ【解义】 器:用具,引申为才能。有本事的人,要经过长时期锤炼,才能成功。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ɡ大器: 大的、好的器物。好的器物须经长时间精工制作才能完成。汉·王充《论衡·状留》:“~,宝货难售。”比喻人成功或成名较晚。《儒林外史》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的。” 大器晚成da qi wan cheng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才能做成。比喻有卓越才能的人,取得成就和成名的时间都比较晚。 大器晚成dàqì-wǎnchéng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制作才能完成。比喻成就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成名较晚。《老子》四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KR1【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原指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负重任有大才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磨练,所以成就较晚。 大器晚成dàqì-wǎnchéng〔主谓〕 原指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用以比喻有大才的人成就事业较晚。语出《老子》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向斯《宫》卷5:“同平章事(宰相)张柬之,是位~的栋梁之臣。”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指大的器物需经长时间加工才能做成。汉·王充《论衡·状留篇》:“大器晚成,宝货难售。”后比喻大才之人,其成就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