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论又称“认知平衡理论”。态度转变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年提出。认为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受和自己有关的他人的影响,基本模式是个体与构成单元的两对象(他人及另一事物或现象)的关系。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对象的感情关系相协调时,其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状态,反之则呈现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将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从而成为态度改变的动力。 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亦称“P-O-X理论”。奥地利裔美国社会学家海德提出的认知相符理论。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使情感或评价之间取向于一致的压力,即个体、他人、态度对象三者之间的单元关系和情感关系要平衡,若不平衡,则个体会感到不安,并力图改变这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导致个体态度的改变。 ☚ 认知失调理论 一致性理论 ☛ 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亦称“P-O-X理论”。奥地利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 1896—1988)提出的认知相符理论。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使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于一致的压力,即个体(P)、他人(O)、态度对象(X)三者之间的单元关系和情感关系要平衡,否则个体会感到心理不安,并力图改变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导致态度的改变。 ☚ 认知失调理论 一致性理论 ☛ 00001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