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外科理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外科理例外科著作。明汪机撰。七卷。机有 《运气易览》已著录。本著成书于嘉靖十年(1531)。约十六万四千字。汪氏认为辨明疾病发生及治疗之理,方能以前人经验为例,灵活应用,故名。书中论述常见外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法,载方二百六十五首,并附有汪氏治验医案。对外科病治疗,强调从整体出发。认为“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是本末倒置。重视调补元气,固其根柢,不轻用寒凉攻利之剂,反对滥用刀针,“以消为贵,以托为畏”。提出托理、疏通和营卫三大法则。立法、用药、随证变通,不拘成法。其中对梅毒病的论治尤有独到之处。主张“湿胜者,宜先导湿; 表实者,宜先解表;表里若俱实,解表攻里; 表虚者,补气; 里虚者,补血; 表里俱虚者,补气血”。其学术见解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明刻本,《汪石山医书》本,一九五七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外科理例外科著作。7卷。明·汪机撰于1519年。作者广辑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己等疡科医论,结合临证心得,列医论154篇,选方265首及个人治验,详述外科诸证。书中阐析发病原因、病机、治则之要,倡“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反对滥用刀针,主张外病内治。并以调补元气,先固根本为主,不轻用寒凉攻利之剂,而以消散为常法,不使化脓穿溃。诊断强调详审脉证,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全书说理透彻,论治详明,对外科学术发展有一定影响。现存明刻本、《四库全书》本、日刻本等多种刊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外科理例书名。明·汪机(石山,省之)撰于1531年。8卷。分154门,附方156首。其特点是附有较多的医案,主张治病要强调元气的充实,投药应先固根底,不轻用寒凉。这种观点对外科的辨证施治有一定影响。也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反对滥用刀针。处方多能随证而变,不拘成法。今有排印本问世。 外科理例wàikēlǐlì医书。8 卷, 又附方1卷。明·汪机撰于1531 年。书中全面叙述了外科病的证治, 除理法方药外, 还附较多作者经治的医案。在治疗外科病方面, 主张“以消为贵, 以托为畏”, 反对滥用刀针。处方能随症通变, 不拘成法。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外科理例 《外科理例》《外科理例》系外科专书。7卷,并附方1卷。明·汪机辑撰,为汪氏晚年之作。刊于1531年(嘉靖10年),后收入《汪石山医书八种》中。汪氏鉴于当时之疡科医生,在诊疗病患时,往往只靠外症所见,不重视脉理虚实之殊,经络表里之异,故撰辑此书。他在“外科必本诸内,知乎内以求乎外”的思想指导下,广辑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等金元医家有关疡科之论,并收录当代医家薛己的疡科临症经验。此书从医学理论出发,较深入地阐述了诸外科病的症治经验,每论一症之后,均附有医案,并以按语形式加以剖析。本书之所以取名“理例”,意在使后学重视整体,学其理,仿其例,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对痈疽的治疗大体以调补元气、先固根本为主,重申“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观点,反对滥用刀针,不轻易投用寒凉之剂,强调详审脉症,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根据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观点。此书理论联系实际,在处方遣药方面,随症变通,不拘成法,对后世外科治疗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出版。 ☚ 正体类要 解围元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