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逆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逆汤

祛寒剂之一。出自《伤寒论》。见《猪经大全》。附子(制)45克、干姜45克、甘草(炙)3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服。马、牛120~200克;猪、羊30~60克。功能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和亡阳证。方中附子能振奋阳气,壮肾阳,助脾阳,使阳热敷布肢节,温养全身,为主药;干姜温中散寒,与附子合用,回阳祛寒力更强,为辅药;甘草炙用能增强和中益气之功,且缓干姜、附子辛燥之弊,为佐使药。三药合用, 具有回阳救逆的功用。
本方具有强心、升压、抗休克等作用。凡大汗、大泻、阳虚阴盛所引起的四肢厥逆, 可酌情应用。但方中皆为纯阳药物, 若为阳热郁闭、邪热内陷之四肢厥逆, 则不宜应用。

四逆汤

《伤寒论》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体壮者三两),生附子一枚(体壮者大附子一枚)。水煎,分二次服。功能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及误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阳证。近代将本方制成注射剂,用于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方中生附子温散寒邪,回阳救逆为君;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回阳为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温阳,且可缓解生附子辛热燥烈及毒性,为佐使药。实验研究:本方对失血性休克、内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皆有显著对抗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并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此外,还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又具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

四逆汤decoction for treating yang exhaustion

中兽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的汤剂。功效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和亡阳证。症见四肢厥冷,神疲力乏,腹痛泄泻,口色淡青,脉微细等。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甘草6克(炙) 干姜4.5克 附子10克(生用)
【制剂用法】 上药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强人可将附子与干姜加倍。
【主要功效】 回阳救逆。
【适应病证】 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临床验证】 1.休克:属中医厥证,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凡属亡阳者,以四逆汤救治,每获佳效。有人报告急性心肌梗塞105例,其中23例并发休克,对10例采用本方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无1例死亡(《天津医药》1977,2:72)。2.腹泻;以本方加黄连治疗小儿腹泻70例。结果:痊愈5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愈日数平均为4天(《浙江中医》1964,8:14)。3. 阳虚发热:以本方或通脉四逆汤治疗16例。结果:全部痊愈(《中医杂志》1962,2 : 14)。4.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以本方治疗8例,结果治愈3例,显效2例,疗效较差3例(《中医药科学研究参考》1963,5:13)。
【方义分析】 此为回阳急救名方。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主;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辅;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故适用于亡阳急证。
【实验研究】 1.强心、抗休克:实验表明本方注射液对犬失血性休克有明显升压作用,并能增强麻醉家兔在体心脏的收缩力(《天津医药通讯》1972,11:1)。研究表明本方属于β受体兴奋剂。对放血所致低血压家兔,用本方后,其心脏收缩幅度比给药前增加7.64±5.00%。对肠道因素所致休克、内毒素性休克均有升压、抗休克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2:26。《中医杂志》1982,11:73。《中医杂志》1984,1:76)。2.此外,本方能增加冠脉流量、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镇痛等作用。3.强心作用:四逆汤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心肌收缩振幅明显增加,而对心率影响不明显。四逆汤对冠脉、心肌的影响,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减弱,这证明四逆汤属于肾上腺β受体兴奋药(《山西医学院学报》1982,1:18)。四逆汤单用附子时,强心作用既不十分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两者均无强心作用),强心、升压作用显著,且持久,其原因是甘草甜素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提高心肌对附子敏感性的功能,而干姜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促进了血液循环(《新中医》1981,1:49)。

四逆汤

《伤寒论》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痢,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四逆汤

四逆汤

出自《伤寒论》,由附子5~10克干姜6~9克甘草6克组成。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入余药同煎,取汁温服。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治:
❶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微。
❷太阳病误汗亡阳。原方用生附子,因其有大毒,现在一般用制附子,且要先煎,以去其毒。临床凡见四逆汤证而又现气短、气促者,可加人参,益气固脱,名四逆加人参汤。老年人,肾阳不足者每多见之,若见手冷过时,足冷过膝,四肢厥逆者,可以本方治之。

☚ 小建中汤   当归四逆汤 ☛

四逆汤sìnìtāng

《伤寒沦》方。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五钱, 生附子一枚。水煎, 分两次服。功能回阳救逆。治阴寒内盛, 阳气衰微, 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 或头出冷汗,或呕吐腹痛, 脉沉或微细欲绝。现将本方制成注射液, 用于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实验研究: 四逆注射液能增强麻醉家兔在位心脏的收缩力。

四逆汤

四逆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本方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方由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组成。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功能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 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
四逆,是指阳气式微,四肢厥逆而言。阴寒之气深入于里,肾阳衰微,几乎欲绝,此时非用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而复阳气。本方根据《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的原则而立法。为治疗阴盛阳衰的四逆而设,故名四逆汤。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以祛寒救逆为君; 干姜辛热,补脾胃而温手足为臣;以甘温之炙甘草和中益气为佐使。其中干姜助附子以壮肾阳,附子助干姜以建脾阳,二者相须,一走一守,使回阳之力更强,并以甘草的甘缓作用制约姜、附燥烈之性。三味配合,辛、热、甘俱备,功专效宏,故能迅速挽回垂绝的阳气。《伤寒论》中用附子是很有法度的,凡与干姜配伍的都用生附子,如四逆汤类方,此外皆用炮附子。一般地说,生用者,其证皆急,炮用者,其证皆缓。现临床上亦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肠胃炎吐泻脱水,或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四逆汤制成的针剂即四逆汤注射液,用于抢救休克病人,能使血压回升。对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等引起的虚脱血压下降者,注射本品后,血压回升可持续2~3小时,在血压回升的同时,心跳强而有力。使用四逆汤时应注意不属于阳衰的四肢厥逆,绝对禁用;如见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宜煎成后冷服,或少佐咸寒苦降之品,如猪胆汁以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被阴寒格拒。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即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功能回阳复阴。主治四逆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的阳亡血脱证。
茯苓四逆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论并治中》) 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功能回阳益阴。主治汗下后阴阳两虚的烦燥证。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功能急救回阳。主治下后复汗的阳虚烦燥证。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即四逆汤原方倍干姜(强人可四两),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功能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脉微欲绝的阴盛格阳证。
白通汤(《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功能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主治少阴病下利,四肢厥逆,面赤脉微的阴盛戴阳证。

☚ 吴茱萸汤   三仙散 ☛

四逆汤

四逆汤

本方出自《东医四象新编》,少阴人方剂。方由炙甘草30g,炮干姜25g,生附子1枚组成。水煎服。病危时,二付同煎服。功能固脾、温里、助阳。主治手足厥冷,腹痛下利,中风急救。方中炙甘草固脾,炮干姜、附子温里散寒。三味合用,共奏固脾温里散寒之功。

☚ 姜附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
000215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