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凡病程超过1年,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和/或持续性高血压,预后较差的肾小球肾炎均称为慢性肾炎。本病属中医学“水肿”之“阴水”、“虚劳”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未明。可能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持续形成和沉积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以虚为本,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而致客邪外伤。其脾肾阳虚尤为多见。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不同程度的浮肿。 2.高血压:部分患儿呈持续性或间隙性高血压,以舒张压增高为特点。 3.贫血,乏力,血尿,食欲减退或见发育迟缓。感染或劳累后可急性发作。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尿比重早期偏低,在1.020以下,晚期固定在1.010左右,尿蛋白+~卌,多数有镜下血尿,急性发作可见肉眼血尿,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增多,尿FDP增高。 2.血常规:轻、中度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 3.血生化: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血肌酐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沉增快,血清补体C。降低。 〔鉴别诊断〕 1.慢性肾盂肾炎:女孩较多,常有泌尿系统感染史,尿常规白细胞增多为主,一般不伴有低蛋白血症。静脉肾盂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肾图可资鉴别。 2.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也可与急性肾炎相混淆。但后者无既往肾脏病史,病前1~3周有链球菌感染史,无较重的贫血及持续高血压。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脾虚湿泛 面肢浮肿,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细。 二、脾肾阳虚 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或伴胸水、腹水、阴囊水肿,精神萎倦,四肢不温,尿少,纳少呕恶,甚咳嗽气短,不能平卧,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三、肝肾阴虚 颜面浮肿,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唇红口干,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四、浊阴犯胃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少气懒言,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尿少或清长,舌质淡有齿痕,苔腻,脉沉弱。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有浮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休息,低盐饮食(每日1~3g)。尿素氮增高者应低蛋白饮食。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脾虚湿泛 治法:健脾助阳,利水消肿。 方药:五苓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 党参 茯苓 泽泻 陈皮 白术 猪苓 丹参 甘草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参见“肾病综合症”脾肾阴虚。 3.肝肾阳虚 治法:平肝补肾,滋阴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子 野菊花 生地 山茱萸 山药 牛膝 益母草 石决明 丹参 杜仲 丹皮 4.浊阴犯胃 治法:温扶脾肾,化阴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吴茱萸 附子 干姜 党参 白术 法半夏 茯苓 甘草 加减:尿素氮高者加大黄、山楂;血尿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凤眼草;蛋白尿加芡实、金樱子、黄芪;咽喉肿痛加蒲公英、玄参。 根据病理类型的相应治疗,详见泌尿系统疾病各篇。 三、对症治疗 利尿,控制高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 四、预防及积极治疗感染 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五、禁用肾毒性药物 如氨基甙类抗生素、二性霉素B等。 六、中成药 1.雷公藤多甙片:每日1~1.5mg/kg,分3次口服。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型。用药其间定期查血象、肝功、肾功。 2.慢肾宝:每次5~10ml,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隐匿性或慢性肾炎。 七、单方验方 1.玉米须、海金砂草、马鞭草,水煎服。适于镜下血尿或兼有脓细胞者。 2.芡实合剂:芡实30g,白术、茯苓各12g,山药15g,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24g,百合18g,枇杷叶9g,用于脾肾气虚,蛋白尿长期不消者。 八、针灸疗法 1.针刺水分、气海、三焦俞、三阴交。用补法。脾虚加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 2.灸三焦俞、肾俞、命门、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每次3~5穴,每日1次。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可以提高肾炎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肾炎的恢复,减少尿蛋白的排出,特别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丹参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实验研究表明,益气补血中药对纤维素的沉积有一定抑制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具有减少纤维素的沉积和半月体形成的效果。川芎可增加肾血流量和肾髓质前列腺素含量。藏红花可使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减少,病理改变减轻。雷公藤亦有同样作用,可能是由于雷公藤减少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