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慢性胆囊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或因胆固醇的代谢紊乱而引起。它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本病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范畴。 〔病因病理〕 慢性胆囊炎可因感染引起,也可由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或由胆囊管阻塞引起。不同的病因常形成不同的病变。 1.感染性胆囊炎: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病变。其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囊壁纤维增生和肥厚,重者因囊壁极度肥厚,囊腔缩小,胆囊可以完全萎缩或硬化,甚至可以结成一团疤痕组织,致使机能完全丧失,一般不含结石。 2.代谢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紊乱,致胆固醇酯沉积在胆囊的粘膜上,引起慢性胆囊炎。胆囊外观多无明显异常,囊壁稍增厚,颜色较苍白,不再呈现正常的蓝绿色,胆囊内可有胆固醇结石形成。 3.阻塞性胆囊炎:胆囊管如被结石嵌顿或因疤痕粘连致完全阻塞时,胆汁就滞留在胆囊内。久之胆色素被吸收,胆囊粘膜则不断分泌粘液,遂致胆囊扩大。这种胆囊常扩大成梨状或香肠状,胆囊壁甚薄,临床上常可扪及。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胆气结,湿热之邪蕴结肝胆,久积化火,气机壅塞而致。 〔诊断要点〕 1.在急性发作时临床症状与急性胆囊炎完全相似,不发作时则临床症象模糊不清,类似慢性“胃病”,如气胀、暖气以及厌食油腻现象,饱食以后常感上腹部不适。 2.体格检查除右上腹有轻度触痛外,一般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患者可在右上腹部扪到圆形肿块,此为肿大的胆囊。 3.超声波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表面粗糙。 〔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溃疡:有溃疡史,上腹部疼痛与饮食规律性有关,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疼痛减轻。钡餐检查可见龛影,纤维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慢性胃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闷胀疼痛,嗳气,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等,超声波检查胆囊多无改变,纤维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慢性肝炎:虽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但无急性发作史,且肝功能有改变,肝脾肿大,有的可出现肝掌及蜘蛛痣。 〔辨证分型要点〕 1.肝胆气结:右胁下隐隐作痛,胀闷不舒,痞满嗳气,嗳气则舒,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2.湿热内蕴:右胁疼痛,胸闷纳呆,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肝胆气结。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20g 枳壳15g 白芍10g 香附10g 川芎15g 陈皮15g 元胡10g 川楝子10g 甘草10g 2.湿热内蕴。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菌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茵陈20g 栀子15g 大黄10g 柴胡15g 龙胆草15g 生地15g 车前子15g 泽泻15g 黄芩10g 当归15g 川楝子10g (二)内服中成药 1.消炎利胆片,6片/次,3次/日。 2.金龙舒胆冲剂,1袋/次,3次/日,冲服。 (三)针灸疗法 1.体针:取阳陵泉、胆俞、期门、胆囊穴等,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2.耳针:取肝、胆、交感、内分泌、神门等穴,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3.耳穴压豆法:用耳穴探测仪探查,压痛点,在此点贴敷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数次。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治疗 1.解痉止痛:可口服阿托品片或肌肉注射阿托品。 2.利胆:口服33%硫酸镁液。 (二)抗感染 炎症轻者,可口服螺旋霉素、阿莫西林等,或肌注青霉素。炎症较重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等。 (三)手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不论是否伴有结石,最佳的疗法莫如手术,而最好的手术方法是胆囊切除。只有切除胆囊,才能根本除去感染病灶,防止一切并发症。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症状轻微或长期未曾发作的患者,特别是年老并有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不宜随便作剖腹手术。 〔调护与预防〕 1.保持精神舒畅,避免不良刺激。 2.提倡合理饮食,常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3.避免寒冷、劳累,坚持体育锻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