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哲学的贫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写于1847年1~6月,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本书是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薄鲁东《贫困的哲学》(1846)一书的回答。就法律学而论,这一著作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法的基本原理作了两点补充:第一,进一步深刻阐明法同经济的关系。蒲鲁东认为,法律是决定经济的最高原因,比如货币之所以用来作为交换媒介,是因为君主在上面打了印章,是法律赋予它以交换的价值。马克思反驳说,货币的产生乃是生产与交换的结果,法律不过是对经济事实的承认。他写道:“其实,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金银之所以在法律上具有交换能力,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事实上的交换能力,而它们之所以具有事实上的交换能力,那是因为当前的生产组织需要普通的交换手段,法律只是事实的公认。第二,法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废除客观的经济规律。蒲鲁东认为,法律可以改变经济规律,例如只要颁布一道法令就能够使人们的劳动和工资有保障。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按照王室的法令来进行的,法律不能创造或废除经济规律,而只能适应和反映规律。比如竞争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如果我们认为只需颁布几道法令就可以摆脱竞争,那么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竞争。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建议废除竞争而保留工资,那就等于建议用王室法令来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各民族在求助于这些法令之前,至少必须彻底改变他们在工业上和政治上的一切生存条件,也就是要彻底改变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这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写于1847年。批判了蒲鲁东《贫困的哲学》所论述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在伦理思想上,着重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主义人性论和力图把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归结为道德善恶关系的小资产者的道德观。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关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只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的唯心主义观点时,阐明了现实的人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的观点;马克思以竞争为例,论述了人性是历史的产物,并随历史而发展变化;指出工人阶级的人性作为历史的产物,他们是怎样的人,取决于他们的现实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一地位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通过消灭现存的社会关系、消灭一切阶级来实现自身。指出,蒲鲁东歪曲、背叛了黑格尔辩证法,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只归结为道德上的善恶,这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马克思以平等、分工为例批判了这种唯心主义道德观,论述了道德上的善、恶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哲学的贫困

全名《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马克思写于1847年上半年。同年7月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书中批判了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的社会改良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进一步阐述了历史的、唯物的辩证法。论证了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革命阶级是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第一次制定了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第一次提出对立面的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的对立,必将导致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私有制的灭亡。同时还表述了马克思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经济思想。这是一部通过论战的形式表述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观点的重要著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