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印度奴隶制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印度奴隶制经济

古印度奴隶制经济

古印度奴隶制经济随古印度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奴隶制度最早出现于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部落入侵印度河流域的过程中,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部落迁移过程中将被征服的当地居民变成奴隶。从那时起直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摩揭陀国家的建立为止是印度恒河流域早期奴隶制国家产生、形成和初步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种姓制度为标志的社会等级制度。铁器及冶炼技术在公元前1000年就开始使用。农业在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种植作物种类多样,手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细,有铁工、木工、织工、陶工等。经济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化,民族部落战争俘虏和破产的农民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当时形成的种姓制度集中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关系。高种姓的人为奴隶主,而低种姓的人则成为被剥削的对象和奴隶。种姓制度强化了奴隶主的统治,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
第二阶段为公元前324年前后建立的孔雀王朝,这一时期是古代印度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孔雀王朝时期生产力有很大提高,铁器的制造与使用已非常普遍,灌溉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国家派遣专门官吏管理全国灌溉系统。农产品种类增多,种植水稻、小麦、大麦、黍、豆、棉花、甘蔗、胡麻等。农业在经济中已占显著优势,畜牧业只起辅助作用。手工业得到发展。但城市贸易和农村没什么联系,农村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在国家严格监督之下进行,城市为经济、政治中心。奴隶制度空前发展,国王是大奴隶主,不少富人也占有很多奴隶,在作坊、农庄、工程修建等过程中大量使用奴隶,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奴隶作为一种财产被买卖、抵押、转让。由于奴隶大多是本国人,与家族和氏族还存在氏族关系残余,在某些时候奴隶还可占有财产和继承遗产,允许有自己的家庭,奴隶主在对待奴隶上要考虑其种姓出身。这是古印度奴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土地属于国王。但国王和贵族直接占有的土地并不多,统治阶级主要靠剥削农村公社社员来实现对土地的占有。农村公社大小不等,占有固定的土地,整个村社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有共同的管理机构来管理村社内部事务,国家则对农村公社实行租税剥削,而不过问村社内部事务。农村公社阻止了私有土地的发展,巩固了奴隶主阶级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
第三个阶段是公元3世纪中期开始的笈多王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古印度奴隶制社会和经济的没落时期。这一时期耕地面积有了扩大,丝织、冶金技术也较前进步,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很兴盛。输出纺织品、象牙、珍珠、香料,输入则有贵金属及其制品等。其贸易范围东至中国,西到红海。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贵族占有的私人土地日益增加,逐渐出现了封建制的因素,这种奴隶制和封建制共存的现象随着笈多王朝的衰落而终结。至公元6世纪,随着笈多王朝的终结,古代印度奴隶制社会宣告解体。

☚ 古巴比伦奴隶制经济   古希腊奴隶制经济 ☛
000038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