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口腔颌面脓肿切开引流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口腔颌面脓肿切开引流术 口腔颌面脓肿切开引流术口腔颌面部脓肿形成后,无论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都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不仅可以解除局部肿胀、疼痛与张力,迅速将脓液或腐败坏死性感染物、毒素等排出体外,以达到消炎、解毒目的; 还可以防止边缘性骨髓炎、窒息以及预防感染扩散至颅腔、胸腔或侵入血循环,造成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口腔颌面部化脓性感染,发病后5~7天经治疗,局部肿、痛反而加剧,皮肤表面紧张、发亮、色红,触诊时有明显压痛及凹陷性水肿,脓肿常在压痛点的深面,如果查觉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均应切开引流。切开引流手术的切口应距脓肿最近,从脓腔最低的部位进行。牙周、牙槽脓肿可在口内作切口。如必须从面部作切口时,切口尽可能与面部皮纹一致,力求使切口位于发际内、耳后、下颌支后缘、下颌骨下缘之下等比较隐蔽的地方,以免造成明显的手术疤痕。切口的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腔的大小,深部脓肿尤其是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须作广泛的切口以保证引流,多间隙脓肿同时存在时,应根据需要作多个切口,使脓液贯通引流。牙槽脓肿或骨膜下脓肿切口的深度应切穿粘骨膜。颌面部皮肤切口的深度仅达皮下,注意避免损伤脓肿附近的面神经、腮腺和颌下腺导管、颌面部重要血管及其分支,如颈外动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颞浅动静脉等。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应根据脓肿部位的深浅采用钝分离法或逐层分离深层组织,用血管钳穿过肌肉进入脓腔。颌周间隙脓肿还应切开骨膜,方能使脓液畅通引流,注意观察脓液的色泽、性质、脓量,并探查脓腔深面的骨壁是否粗糙,有无小死骨或骨质破坏,在条件许可时收集脓液作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脓肿的深浅与脓腔的大小选用不同的引流物。表浅或小的脓腔适于用橡皮条,深部脓肿或贯通式引流宜用橡皮管或乳胶管。创口表面敷盖盐水纱布,再加消毒纱布包扎,引流物放置24小时后应交换敷料及引流物。引流的时间取决于脓液的分泌情况。脓多而稠时,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腐败坏死性感染,为了抑制厌氧菌,可用3%过氧化氢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安置盐水纱条或碘仿纱条作引流物,每日换药2~3次,直至创口无脓或有血性分泌物为止,此时不再放引流物,让创口自行愈合。 ☚ 口腔颌面放线菌病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