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货币数量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货币数量论资产阶级的货币理论之一,一种关于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关系的庸俗观点。最早由17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提出,后为英国洛克、休谟、李嘉图等所发展。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并随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增减而同比例提高或降低。只看到货币和商品的相对价值,认为它们都是在流通中才取得价值。不了解如果它们不先具有内在价值,是不能进入流通的。 货币数量论Quantity of Money指产生于17、18世纪关于货币数量变化与物价水平变化关系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常用于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有关因素的分析。这种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积累的货币只是提高了价格,则重商主义者所追求的贸易“顺差”,就只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却不会增加财富。这种理论不仅在19世纪自由贸易战胜保护主义中起过积极作用,而且对20世纪之后的经济周期理论、外汇汇率理论、货币主义理论都有一定的影响。至今不乏有政府在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而控制物价、就业和经济增长。 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愈多,商品价格水平愈高,而货币的价值愈小; 否则亦反之。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最早提出货币数量论的是16世纪法国重商主义者J.波丹 (J.Bodin),他曾用货币流通量的变动来解释16世纪西欧的物价波动,认为 “价格革命”是金银大量流入,货币流通量增加的结果。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J.洛克 (L.Loeke) 和D.休漠(D.Hume) 进一步发展了货币数量论。洛克认为,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增加必定使货币的价值减少。休漠认为,金银作为货币,完全靠它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职能,才具有自己的价值。货币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多,商品价格就会同比例提高。大卫·李嘉图根据1797年英格兰银行停止银行券兑现以后许多商品价格上升的事实,得出了这一结论: 商品进入流通之前没有价格,货币没有价值,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I.费雪 (I.Fisher)提出了货币数量论的费雪方程式,即: MV=PT 或者P=MV/T 在这一方程式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经济中的交易总量,P为价格水平。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根据充分就业的假设,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总量也是既定的。这样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即“货币数量增加的正常影响之一,是一般物价水平确切地按比例增长”。费雪方程式又被称为交易方程式,它强调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从交易的角度来说明货币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以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和A.庇古提出了货币数量论的剑桥方程式,即:M=KPY 或者:P=M/(KY) 在这个公式中,M代表货币量,Y代表国民收入,K代表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量与国民收入的比例,P代表价格水平。当K与Y不变时,价格与货币量同比例变动。由于K=1/V,这两个公式在解释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上是一致的。但剑桥方程式强调了货币需求,又被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是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代表。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从分析货币需求入手,说明了货币供给量在经济中的决定作用。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关于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查尔斯·路易斯·孟德斯鸠和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 货币数量论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该理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参见“费雪方程式”。 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一种西方货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由货币数量的变化所决定。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流通中的货币愈多,商品价格就愈高,货币价值愈小。货币数量论最初的倡导者是法国的让·博丹。他认为从金银流入量过多,价值被降低的角度,解释了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物价上涨现象。此外,意大利人达万查蒂、法国人孟德斯鸠在货币数量论上都居重要地位。十八世纪英国的洛克和休谟进一步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古典经济学派的大卫·李嘉图、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等人,对这一理论加以综合和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货币数量论又有新的发展,其特征是用公式进行表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费雪,他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的以交易方程式为核心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货币数量论体系。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皮古等人则提出了以剑桥方程式为核心的现金余额数量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皮特以所得型方程式为核心的所得数量说。随后,美国人M·费里德曼在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对货币数量论中的 “交易方程式” 和 “剑桥方程式”提出了一些对照分析,创立了 “现代货币数量说”,被称之为货币主义。 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理论。 1907年,甘末尔在其所著的 《在与一般物价的关系下的货币与信用工具》一书中,将纽康芒的公式演变为: 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出版《货币的购币需求的调节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中,货币是一种最具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资产,货币与其他资产的抉择正是以货币的 “替代效应”为基础的。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money quantity theory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理论。 式中,m为货币数量;r为货币周转率;n为交易的商品数量;e为商品周转率;p为一般物价水平。 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出版《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社会总交易额。 交易方程直观地表示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数量方程式。之后,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针对交易方程只注重流通中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这一局限,提出应着眼于人们当作备用购买力的现金余额来研究货币余额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剑桥学派经济学家的这一观点被表述为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M=KY或M=KPy 式中,M为货币余额;K代表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用购买力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Y为社会名义总收入;P为物价水平;y为社会实际总收入。 这样,剑桥方程将货币数量论直观地表述为货币存量与名义国民收入间的直接关系。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的建立,标志着货币数量论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也逐渐成为货币数量论的一般表达式,其影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交易说货币数量论 ☛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用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价值、商品价格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都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货币量增加,货币价值会降低,商品价格会提高;反之,流通中货币量减少,货币价值会提高,商品价格会降低。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雪在其所著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在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广泛传播的所谓交易方程式:MV=PT,重新表述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式中M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法偿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P为由某种物价指数来表示的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总交易量。费雪指出,由于支付制度和支出习惯的相对稳定,因而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为固定不变的常数。同时,在充分就业的均衡条件下,社会交易量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因而“货币数量增加的正常影响之一,是一般物价水平确切地按比例增涨。” 1917年,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庇古根据他的老师A·马歇尔的学说,在其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另一个货币数量论的公式,即所谓剑桥方程式M=Ky(Y=Py)。式中M仍表示货币数量,K为剑桥系数,表示单位货币收入所需要的货币数量,y为名义国民总收入,它等于实际国民收入y与物价水平P的乘积。在实际国民收入y与剑桥系数K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下,货币数量M与物价水平P同比例变化。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庸俗的货币理论。货币数量论者把货币的价值看着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否认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混淆金属货币和纸币的区别,完全把货币看着是纯粹的价值符号,流通手段,持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这是根本错误的。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在进入流通过程以前,是不具有任何价值的,只是在进入流通过程以后,在与商品相交换、相对比时才根据货币与商品的数量对比取得所谓反映价值。很显然,此种反映价值,仅仅是货币交换价值,它与货币价值并不是同一个概念。马克思曾经指出,货币数量论者“使商品不带价格、金银不带价值进入流通过程。因此他从来不谈商品的价值和金的价值,而只谈它们的数量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54页)于是,货币数量论者在混淆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同时,也就混淆了金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完全着眼于货币数量而对货币流通作出错误的判断。 当然,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价值符号,因而它所代表的价值就由它的数量来决定的。货币数量的多少直接引起纸币所代表的价值的变化进而表现为物价水平的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重视对纸币数量的研究,这是货币数量论给我们的启示。 ☚ 观念价值计算单位说 吉布逊谜团 ☛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quantityt heory of money指根据货币供给的变化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变化的理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根据货币存量的变化解释一国的价格水平,现代的货币数量论已发展成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商业波动和通货膨胀。 ☚ 货币幻觉 现代货币数量论 ☛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一种西方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决定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货币数量论产生于16—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年) 是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他把价格上涨同贵金属流向欧洲一事联系起来,解释16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物价上涨现象。18世纪英国的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 和穆勒 (JamesMill,1773—1836年) 以及法国的孟德斯鸠 (C.Montesqnien 1689—1755年) 等人不仅信奉货币数量说,而且在综合过去各家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20世纪上半叶起,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货币数量论中有两派占了统治地位: 一是美国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年) 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提出以交易方程式为核心的“现金交易说”; 二是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及其主要代表庇古 (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年) 为首提出以剑桥方程式为核心的“现金余额说”。随后,美国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1912— )在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对货币数量说中的“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提出了一些对照分析,创立了现代货币数量说,被称为“货币主义”。这一学说主要问题在于不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价值尺度职能,认为货币只是进入流通后才有价值,商品才有价格。它还用纸币流通的规律性来说明金属货币的流通,对商品价格同货币流通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作了错误的解释。 ☚ 银行派 交易方程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