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中国早期的保险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中国早期的保险业 二、中国早期的保险业中国现代的保险业虽然是从外国传入的,但保险的原始形态早已有之。中国历代君主大都建立属于物资储备性质的粮仓制度,用以“丰年储备,荒年放赈”。远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商人就在滩多水急的长江航运中创造了危险分散的办法,将本船货物可能发生的危险,分散到其他船只,万一本船发生沉没,其损失就由多条船只共同分担。中国古代的这种物资储备和危险分散的办法,实际上已孕育了保险的胚胎。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下,闭关锁国,贫穷落后,现代形态的保险长期没有形成。1805年,英商“广东保险社”(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也有译为“谏当保安行”)在广州成立,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开设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专为在华的外国商人提供保险保障。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以后,西方列强纷纷来华,凭借不平等条约和在华特权经营贸易、金融、保险,不断扩大经济侵略。当时在中国开设的外商保险公司,以上海为中心,不断把其触角伸向内地各口岸城市。这一严峻事实,激励起中国人民振兴图强、自办民族保险以维护权利的爱国意识。1865年,由闽粤商人组建的第一家民族保险机构“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一统天下,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但是,旧中国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虽然先后有所发展,但资力薄弱,经营管理落后,处处受制于外商保险公司,保险市场长期为外商资本所操纵。据解放前的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统计,1948年上海市共有保险公司241家,其中华商178家,外商63家,而当年保险费收入外商几乎占了70%。到国民政府在大陆苟延残喘的最后年头,通货恶性膨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中国的保险业实际上已处于奄奄一息的地步。 ☚ 一、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保险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