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暑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暑死

人体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产生的热不能及时向外散发,使体温升高而死亡。症状是先有闷热感,头痛、眩晕,继而心悸,恶心,出汗停止,皮肤表面红热干燥,体温继续上升,导致意识丧失,昏倒,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尸检可见明显尸斑,尸温下降缓慢,内脏充血,心肌质软,亦可出现心内膜下点状出血,脑及脑膜充血、水肿。

中暑死

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体温调节作用排出,聚积在体内,使体温升高,出现头昏、耳鸣、心慌、气短、呕吐、血压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并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而导致的死亡。正常人体温为37℃±0.4℃,并可因身体状况、代谢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在视丘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汗液蒸发、大小便等途径,使体内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机体不但不能通过上述途径散发热量,反而会使外界热量进入体内,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体温升高,使中枢神经兴奋,内分泌功能增加,分解代谢加强,产热增加,更加剧了热量的蓄积,最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组织缺氧,氧化不全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蓄积在体内可引起中毒,最后导致死亡。中署死通常发生在高温,且空气潮湿、郁闷,通气不良的环境中,以老年、体弱、肥胖、产后、过度疲劳和心脏病人多见。

中暑死

中暑死

中暑是指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不能适应,体内产生的热不能向外散发,积聚而发生高热。患者先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等,随即出汗停止,体温上升,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中暑又有热射病与日射病之分。前者系指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机体散热受阻,热量积蓄体内而引起的疾病;后者则是由于夏季强烈的日光直射头部,使颅内温度急剧增高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
中暑发病突然,严重的可以发生急死。中暑死是一种非自然性死亡。尤其当一个健康人,在工作、体育训练或野外作业时突然死亡,对其死亡原因与死亡性质常使人发生怀疑,需进行法医学鉴定。鉴定时,必须同自然疾病所致急死与中毒死加以区别。
尸体解剖所见,尸斑明显,尸温冷却缓慢,在死亡之后,直肠温度非但不降,有时反而有短暂的升高。内部剖检时血液不凝,全身内脏充血、出血。脑重量增加,脑及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平。脑实质有散在的出血点,常见于第三脑室壁和第四脑室底。热射病发病后12小时死亡者,大脑神经细胞肿胀、变性。24小时则神经细胞核固缩、溶解,细胞消失,数量减少,代之以增生的小胶质细胞。髓鞘正常或有轻度变性。小脑病变明显: 早期浦金野氏细胞水肿、崩解,数目减少。发病24小时后死亡者,浦金野氏细胞可完全消失,胶质细胞增生。如患者生存时间更长,则小脑分子层细胞稀疏。齿状核神经细胞也发生变性。此外,基底节、桥脑、延脑神经细胞也可有变性、坏死。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仅见水肿。
心脏的病变表现为左右心腔急性扩张。心肌质软,心内膜下点状出血,尤以室中隔左侧为著。心肌间质可有明显出血。心肌纤维变性,灶性坏死。有时发生广泛的心肌断裂。如患者存活24小时后才死亡,其他常见病变有肺水肿,小叶性肺炎;肝小叶中央坏死; 急性肾小管坏死;肾上腺出血以及肾上腺皮质坏死;骨髓巨核细胞变性等。横纹肌病变表现为变性、坏死或肌浆凝聚,主要发生在胸大肌等。热射病患者有时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由于过多地消耗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等,引起出血。
日射病患者的症状与热射病相似。所不同的是日射病患者体温增高不如热射病,而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与症状均较热射病重。尸检所见:硬脑膜充血、脑水肿。脑轮状出血(脑性紫癜病),其他改变与热射病相同。
热射病与日射病起病突然,有时发生急死,常被疑为暴力死,需作死因鉴定。鉴定时,应了解工作环境条件,有无热射病和日射病的前驱症状及临床表现,并作详细的尸体解剖,排除暴力死或自然疾病死亡。

☚ 烧死   冻死 ☛
000077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