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口情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口情况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口情况总人口与密度 1959年至1961年,由于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造成安徽人口大量外流和过多的非正常死亡,导致总人口出现负增长,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变动的谷底。1959年,安徽总人口为34265037人,1961年减少到29876855人,3年净减少近439万人。人口密度也由1959年每平方公里247人减少到1961年的215人。 表1-2-6 1959—1961年安徽人口数及出生率、死亡率
性别构成 随着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总人口性别比缓慢下降,从1949年的111.1降到1960年105.60,是1949年后性别比最低的一年。(见表1-2-7) 表1-2-7 1959—1961年安徽省人口性别比
地域人口分布及密度 受总人口减少因素的影响,1959—1961年期间安徽各地域的人口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淮北平原区人口由1959年的13251141人减少到1961年的11486842人,减少15.4%。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347人减少到301人。江淮丘陵区由9233297人减少到7713838人,减少19.7%。人口密度由257人减少到215人。沿江圩区由7501945人减少到6664916人,减少12.6%。人口密度由290人减少到258人。皖西山区由1559380人减少到1460991人,减少6.7%。人口密度由130人减少到122人。皖南山区由2719274人减少到2550268人,减少6.6%。人口密度由101人减少到95人。 地域人口及人口密度减少幅度依次为:江淮丘陵区为最,淮北平原区次之,沿江圩区居中,皖西山区第四,皖南山区最小(见表1-2-8)。 表1-2-8 1959—1961年安徽省人口地域分布及人口密度
城镇及乡村人口 1949年后,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城镇人口数从1952年的227万上升到1959年的444万,上升95.6%。但由于受人口总数减少的影响,至1961年城镇人口略有减少,为439万,比1959年减少5万。这3年期间的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13.0%、15.3%和14.7%。乡村人口从1952年的2739万增加到1959年的2983万,增长了8.9%,至1961年减少到2548万。这3年期间的乡村人口比重分别为87.0%、84.7%、85.3%。 ☚ 1952年人口情况 人口普查情况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