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农村党支部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省农村党支部建设逐步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处于改革第一线的村党支部总的状况是好的,具有战斗力的,但许多党支部却顾不上抓党的发展工作。从1978—1983年,全省6年只吸收农民党员4 696名,平均每个乡仅3名。有的县一年只发展一两名农民党员,有的村几年、十几年不接收一名党员,以致选不出一名年轻党员担任支部书记。1984—1987年,中央提出在村级整党中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指示,1987年村级整党后期全省新发展党员4.78万名,但据统计1987年底,全省农民党员中56岁以上的仍占到24%,年龄老化问题依然存在。整党后几年,各地对农村党支部建设普遍重视,坚持常抓不懈,截止1990年底,全省17 597个村,建立起党总支的15个,建立村支部的17 531个,建立党小组的23个,仅有个别党员的25个,没有党员的3个。在村党支部过组织生活的农牧民党员433 280名,占全省当年党员总数902 363名的48%。其中35岁以下的17.92%,61岁以上的占16.88%;文盲占37.64%;女党员占10%。
1990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和《甘肃省1991—1993年村级组织建设规划》,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各地、各部门在上级抽调干部的帮助下,结合社教和扶贫攻坚,下功夫整顿村级组织,取得显著成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农村各级党组织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地的实际结合起来,理顺了工作思路,制定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一批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截止1993年底,全省农村党支部17 626个,在农村支部过组织生活的党员总数为427 959人。加上村级企业党组织,全省17 690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发挥作用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到大多数,后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由3年前的15%左右下降到5%左右。通过技术培训,其中70%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成为有经营头脑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生产能手。基层党员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成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中坚。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时期,甘肃省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条鲜明特点:
(1)着眼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立村级组织建设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政社分开体制的推行,引起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建立起一种新的农村工作格局,省委从各级领导抓起,不断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必须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首先是从农村基层组织的地位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村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村党支部集中了农村中觉悟高、素质好、有能力、有威望的优秀分子,他们能够带领干部群众治穷致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有一个能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党支部,什么事情都好办。其次是从甘肃的省情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村支部建设的必要性。全省大部分地区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中部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及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近1/3的农民不得温饱;10%左右的村党支部处于软弱涣散状态,严重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基层党组织所担负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民群众说“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随着认识的提高,省、地、县委都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83年底召开的省第六次党代会,贯彻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的决定,按照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要求,在农村重点抓了村支部的组织整顿。此后省委基本上年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1985年省委在酒泉地区召开了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推广了酒泉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随后几年,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 分别召开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 比较集中地研究解决了这些后进地区的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1989年全省农村基层建设会议,以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集中分析研究了农村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对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同时表彰了35个农村先进党支部。1990年8月山东莱西全国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后, 省上在对66个乡镇101个村的党组织状况作深入调查的基础上,10月又在酒泉召开了全省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传达莱西会议精神,学习交流酒泉地区以双评议(农村支部为核心、党员为骨干,带动千家万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评议活动)双提高(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和干部队伍的素质) 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建设经验,讨论修定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意见和全省村级组织建设三年规划,许多地、县、乡党委都把这次会议精神传达到了村一级,使各地都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近年来各地围绕奔小康和脱贫致富抓党建,围绕发挥支部和党员作用抓管理,使村党支部建设的任务落到了实处。
(2)从抓整顿后进村和建立示范村的工作入手,搞好村党支部的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尤其是培养选好一个支部书记。近几年,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各地党组织都以极大地注意力抓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在方法上,主要是抓关键、抓两头、抓培训。
村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是精心选配好村支部书记。鉴于在班子中支部书记起着把握政治方向的掌舵作用、团结协调的凝聚作用、科学决策的中心作用、组织实施的指挥作用和清正廉洁的表率作用, 一把手选好了就可把整个队伍带起来。在选人上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最基本的有三条:
❶有理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认真;
❷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
❸有干劲和真本事,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在坚持这三条的前提下,注意看主流,主要看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态度,看对集体事业是否热心。并注意从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和率先致富的党员中挑选那些愿为群众致富作贡献的优秀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对少数问题较多,一时选不出合适的党支部书记的村,从乡镇机关或乡镇企业的党员干部中选派。这些同志一到村,把发现和培养一个好的支部书记作为首要任务。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各地选拔起来的村干部,绝大多数都能胜任本职工作。从年龄、文化结构看,全省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37岁,比1985年下降6岁,具有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比1985年提高5.6%和4%。为解决村干部后继有人,全省已建立村级后备干部17 741名。
抓两头的一头是整顿后进村的领导班子。从1985年以来,省、地、县、乡每年抽调万名干部下乡,进行形势和基本路线教育,调查摸底,对症下药,整顿后进村领导班子。仅1989年冬和1990年春,全省各地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重点整顿了1 927个后进村的领导班子。对那些办法不多,工作推不开的软班子,在帮助教育提高的基础上,予以充实加强;对长期闹不团结,内耗严重的散班子, 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和采取适当组织措施加以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私心严重,为政不廉的,坚决予以调整撤换。如民勤县委针对一些村领导班子成员文化低,思想守旧,致富找不到路子,工作迈不开步子的状况, 从全县农函大学毕业的220名中青年农民中,挑选了103名素质好、威信高的同志,经过选举担任了村支部一、二把手。这些同志进入班子后,带领群众走科教兴农的路子,使后进村面貌开始变化。全省农村支部领导班子的状况,好中差比例原为3:5:2,经过整顿后,村党支部的后进面下降到5%左右。在抓后进村整顿的同时,还突出抓了建立示范村的工作这一头。1990年,全省共确定示范村1 231个。各地都把这项工作列入村级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投入力量,帮助指导。示范村的标准普遍坚持“五个一”,即建设一个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好班子;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经济的好路子; 健全一套体现民主管理,保证工作有效运转的好制度;锻炼出一支能为群众办实事、提供服务的好队伍;有一个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好样子。尽管这些示范村的自然条件、工作基础都有一些差异,但不同类型地区的示范村, 都在当地村领导班子建设中起了一定的表率作用。
抓培训。
❶采取多种途径,委托县、乡党校对村干部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截止1990年统计,全省县一级党校培训村干部37 900人, 村支部书记和主要成员普遍受到了一次集中培训。如酒泉地区各县近3年来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62期,培训村干部3 947人次,这些村干部经过培训后,思想更加解放,工作积极性更加提高,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199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212元,粮食亩产501.5公斤,人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12公斤;
❷对村干部进行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培训。各地普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村干部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拓宽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如平凉地区各县利用农村文化夜校,请科技人员讲授科学种田新技术,两年来培训科技骨干6.1万人次, 使村干部普遍成为组织科教兴农的带头人,同时还帮助3 830户贫困户依靠科技脱了贫。
(3)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把全党思想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上来。长期以来,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优势和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为保证党内的思想状况不断与改革开放新形势相适应,思想建设仍然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确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使广大党员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上来,各地都继续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平时的“三会一课”制度,每年的党员冬训和乡镇党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点是农村改革和发展方面的论述,以及新党章,克服阻碍改革开放的各种陈旧观念和“左”的积习,真正从思想上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一学习和思想建设活动,在《邓小平文选》三卷出版和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传达贯彻后,则更加经常和制度化。
(4)通过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和开展“我为党建做贡献”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是在农民生产方式和活动范围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保证农村党员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职责是:
❶经常向联系户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政策;
❷引导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
❸做好联系户的思想政治工作;
❹教育联系户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❺向党组织反映联系户的意见和要求。在坚持开展这项活动中,不少村党支部还建立了组织生活会制度、经验交流制度、检查评比制度。根据甘肃农村党员联系户的对象主要是贫困户的特点,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党群共同致富小组,在思想上、技术上、经济上、物资上共同支持。据省委组织部统计,全省农村先后有近20万名党员联系着39万多农牧民贫困户,其中2/3的已脱贫。
在普遍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的基础上,从1989年开始,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武威市实行党员目标管理的经验,并把党员目标管理同“创先争优”“我为党建做贡献”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密切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新时期农村党员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问题。特别是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对全体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有效措施。两年来,全省已开展民主评议的农村党支部占90%,参加评议的党员占85%。经过评议,全省农村受表彰的优秀党员14 160名,处理不合格党员4 237名,占参加评议党员总数的1.57%,其中出党面占0.62%。
为适应农村改革开放的需要,在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意了村党支部的组织制度建设和经常性的党员管理教育。如根据乡村企业和各种服务实体的出现,“七五”期间全省合理调整和新建立的村级党组织861个。进入90年代后又在个体私营企业的4 200名党员中建立党支部46个,并帮助健全了各项制度。对出外务工经商的党员,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现在,全省绝大部分村党支部,都能依据当地生产经营特点,合理安排组织生活,坚持每月1—2次组织生活会,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向党员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先统一党员思想认识,然后再向群众传达贯彻。对重大决策坚持由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党员冬训已在全省形成制度,每年参训率都在90%以上,冬训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农村党员电化教育也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党员电化教育覆盖面在乡镇达90%,村社一级达60%。1985年以来,全省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播放电教片100多部27 400场次,使230万(人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受到了形象、直观、生动的教育。
(5)从加强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的建设入手,发挥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整体功能。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农村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突击力量。妇联是党领导的重要群众组织,代表着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群众。村团支部和妇代会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和妇女的桥梁、纽带。绝大部分村党支部都能经常关心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支持这些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特别注意帮助他们培养和选拔干部,提高工作水平,根据青年和妇女的特点,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在向党支部推荐要求入党的优秀青年、妇女积极分子工作方面,各地团、妇组织都做了许多工作,但当前农村党员严重老化,已成为影响村党支部战斗力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据省委组织部调查,近年来甘肃省35岁以下的青年农村党员以年均1.2%的速度递减,50岁以上的农民党员以2.2%的速度上升。老、少、边、穷地区更为突出。全省25岁以下的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由1985年的41%下降到1988年的26%,1990年的28.4%。5年内降低了12.6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整体建设的基础,需进一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