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农业引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农业引进 二、农业引进改革开放前,福建受国际环境条件限制,经济实力脆弱,外汇资金不足,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很少,引进农业先进设备几乎空白。改革开放初期,对农业先进技术设备引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优惠政策, 手续烦琐,影响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积极性。1983年,福建成立技术设备引进评估审批小组。1985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给省农口用于农业引进的200万美元外汇额度和300万元人民币配套资金, 实行包括外汇可用人民币还贷,在还贷期间工商赋税50%—60%等优惠政策;各地市也从地方留成外汇中划出10%的比例安排用于农业引进。进入90年代,进一步下放技术设备引进审批权,推动了技术引进新发展。农业技术设备引进内容,根据国家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吸收、消化、创新,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引进重点放在提高出口产品和替代进口产品的创汇农业项目, 加速农业和农村产业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程度。从1984年南靖县引进美国夏、脐橙良种和滴灌设备、种植200公顷大型项目开始,到1995年,先后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以及台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畜禽、水产、水果、瓜菜、粮食作物和林木、花卉等类优良品种500多项、2700多个品种;引进先进小型设备以及必要的大型成套设备、生产线等4000多台(套);引进实验农药、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科研生化试剂等。并在东山西屿岛、惠安大竹岛建立农畜品种引进隔离区,在鼓浪屿建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在泉州马甲建立畜禽引进试验区,在霞浦县建农业引进试验场,在农业、林业、水产等教学、科研校、所建立10个引种消化基地,开辟了64个鼓励外商投资农业开发区和一批“高优”农业示范区。全省初步形成引进、消化、创新、推广、开发相结合,产、供、技、贸一体化的体系,为发展“高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四)国际农业援助及外国政府赠款 (一)品种引进 ☛ 二、农业引进 二、农业引进1985年以来,福建对台农业引进取得显著效果。10多年来,福建各地通过各种渠道,从台湾引进大量动植物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初步统计,包括引进水产、水果、粮食、甘蔗、蔬菜、花卉等品种有1500多个,在生产中推广面积达3万多公顷;引进农产品加工设备400多台(套)和一批栽培、养殖、加工技术。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有:西瓜新红宝品种系列,推广面积在0.67万公顷以上,占全省西瓜种植面积的60%以上;“台农67号”等水稻高产、优质品种,在莆田、泉州两地推广0.27万公顷;“新台糖10号”等高产高糖品种,在漳浦、福清、莆田推广面积0.47万公顷;甘薯“台农70”等高产优质品种在莆田等地推广0.13万公顷;芦笋、牛蒡、毛豆、生姜、茄子、西红柿及其他瓜菜类等也已大面积推广种植。东山县引进台湾草虾、鲍鱼养成技术及冷冻包装技术已获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南安三美水库引进台湾淡水优质鱼“彩红鲷”网箱养殖成功,投入批量生产。漳浦台胞投资企业“天福茶庄”、安溪县台胞投资企业郁泉茶叶公司、德化县台胞投资企业霖记茶叶公司,分别从台湾引进制茶生产线全套设备和加工工艺, 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获得大幅度提高。南靖县引进台湾白背毛木耳品种和墙体栽培技术, 生产白背毛木耳1亿袋以上,大批量出口创汇;同时引进台胞投资企业麻竹速生栽培技术,创办山地麻竹生产基地313.3公顷,经济效益成倍提高。龙海市台资企业东海、亚细亚等十几家果蔬加工保鲜企业,引进台湾毛豆、荷兰豆、矮生四季豆、青花菜、秋葵等蔬菜品种及全套先进的保鲜加工生产线,推动全市开发冬季优质蔬菜2万公顷,增创产值3亿多元。漳州市通过引进兴办一批竹笋、蔬菜、食用菌、水产品、食品等“一条龙”生产保鲜加工的台胞投资企业。如对虾,台商从引进亲虾,以及育苗、饲料生产、养成技术到冷冻加工、活虾包装等环节的先进技术设备,有力推动全市养虾业的发展。漳浦县是福建对台农业引进搞的最好的县之一。据1994年统计,该县引进台湾农牧良种100多个,先进技术30多项,有农业台胞投资企业52家,合同金额5 630万美元,引进良种推广面积0.83万公顷, 对台渔轮提供劳务4300人次, 全年闽台农业合作项目创造农业产值2.23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 ☚ (四)科技学术交流 三、农业贸易 ☛ (一) 品种引进/(二) 技术引进/(三) 设备引进/三、对外劳务输出/四、对外经济援助/五、境外办企业 ☚ (四) 中芬乳品研究培训中心 (一) 品种引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