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业发展简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业发展简况

二、农业发展简况

德阳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恢复性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科技体系的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阶段,逐渐建立起粮、油、棉、烟、猪等商品生产基地。
1953年,各县土地改革运动结束,没收地主、征收富农的土地1.41万公顷,使28.79万户、114.17万贫雇农分得土地10.93万公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以后,农民开始走上合作化道路。到1955年,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 405个,入社农户65 994户,入社耕地4.35万公顷。进行了以农户或以农业合作社为主的恢复性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分别进行了几项大范围的品种更新。1953年引进的小麦品种有“大中2 419”、“矮立多”,淘汰了“金大2 905”、“美玉皮”、“莫字101”高秆品种。1954年,水稻栽培改“稀大窝”为稀株密植,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194公斤提高到258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棉花、油菜、叶烟等,除油菜引种外,其余则基本上沿用本地品种。1953年引进的“日本油菜”,仅什邡县就推广种植400公顷,平均亩产61.5公斤。1955年后各县推广面积达3.13万公顷,油菜籽产量2.91万吨。棉花主产区的中江县,1949年种植面积0.70万公顷,约占德阳市棉花种植总面积的63%,1955年达到1.25万公顷,其余为德阳县和原广汉县的0.73万公顷,但平均亩产只有15公斤。1973年以后,中江县南部地区棉花亩产超过50公斤,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1.13万公顷左右。1983年后,中江县成为德阳市棉花重要产区和四川省棉花生产基地之一,其他县棉花种植面积均不足万亩。60年代,一批抗倒伏的高产水稻品种,如矮子粘、珍珠矮、广场矮及南京1号、成都1号等大面积种植,小麦良种阿波、大头黄、雅安早以及川油2号,川农长角、矮架早等油菜品种的推广,单产提高50%以上。1976年以后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中稻),到1982年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水稻平均亩产455公斤。这一时期,还大面积种植高产和抗病害、适应性强的繁六、繁七、绵阳11号小麦良种,西南302、3038、79-26、江油19选等油菜良种,平均亩产分别达到258公斤、160公斤。同时改进施肥方法和耕作制度、栽培技术。
50年代,由各级政府组织农民使用根瘤菌、5406菌肥和硫酸铵,有计划地开展耕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随着水稻灌溉面积的扩大,平坝地区逐步将有水源保障的冬水田改为水旱两季田,并推行增、间、套种,改一年一熟二熟为三熟或二年五熟。由于各县小磷肥厂的兴建,开始推广施用磷肥,并实行磷矿粉与渣肥堆沤处理作底肥,但这时农业生产仍以农家肥为主。70年代,各县一批小氮肥厂的兴建和磷肥厂的改建,开始推广尿素,受到农民欢迎;平坝地区一年二熟或二年五熟基本普及,丘陵地区普遍推广带状种植、穿林栽播的早三熟,并开始进行旱地三熟制改革。到1982年,复种指数达到139.2%。在施肥方面,主要用定性定量配方施肥,采取稳氮、调磷、增钾的初级配方施肥。栽培技术方面,已开始试行水稻地膜保温育秧、地膜小苗直播、中苗直播和两段分蘖、小麦半旱式栽培等新技术。1983年德阳建市后,狠抓了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和配套技术的落实。主要农作物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70%增加到1990年的90%以上,平均亩产由1984年的487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511公斤;小麦以绵阳20号、21号和川麦21号、2号等为主。1990年播种面积达88.3%,平均亩产328公斤;“中油821”油菜良种占50.4%,平均亩产152公斤;其它农作物优良品种分别在80%以上。1990年,已推广小麦小窝疏株密植,亩植窝数达2.5万以上;大春水稻两段育秧面积达95%;全市旱地改制规范化带状种植面积达367万公顷,占旱地总面积的50%左右,亩增产25%以上。
长期以来,德阳市的农村经济基本上是一种以粮食为主附带养猪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194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9.14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72.4%。由于人口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为了保证吃饭的需要,30多年来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适当兼顾经济作物。粮食总产到70年代末突破8亿公斤后,才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1982年,小麦种植面积由1979年的8.63万公顷减少到7.89万公顷,但单产和总产分别比1979年增长23.4%和12.6%。1982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54万公顷,以油菜籽、晒烟、棉花等优势产品为主。
1983年以来,提出了农村经济工作分类指导的原则,即稳定平坝,重点突破丘陵,积极开发山区,粮、经作物都要猛攻单产,增加总产,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1985年与1983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由32.06万公顷调减为28.53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3.87万公顷增加到7.27万公顷。到1990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1985年的水平,粮食总产18.9亿公斤,比1983年增长5%;粮食平均亩产305公斤,小麦平均亩产328公斤,大麦平均亩产28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09.7公斤,全市人均占有粮食528.8公斤,均名列全省首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产值、产量也大幅度上升。1990年,经济作物总产值1.86亿元,比1983年增长19.2%,油料平均亩产152公斤,创全省最高纪录。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具有以下特点:
❶重点抓了猪、禽、兔等商品基地建设。1990年,畜牧产值达到4.87亿元,比1983年增长1.3倍;渔业产值1.5亿元,比1983年增长3.4倍;副业产值1.73亿元,比1983年增长3.14倍。1990年生猪出栏304万头,禽蛋产量4.30万吨,水产品产量8 763吨,水果产量2.54万吨;
❷耕地立体开发,粮经混种,搞“吨粮田”和“双千田”(即1 000元钱,1 000斤粮食)的建设。到1990年,全市建成“吨粮田”1.12万公顷,“双千田”0.9万公顷;
❸选准本地骨干项目,制订规划和计划,从资金、技术、销售、政策、措施等方面扶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990年全市林、牧、副、渔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3年的26.4%上升为41.9%;多种经营产值达9.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6.3%。
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从70年代中期起,平坝地区实现了自流灌溉,丘陵地区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从1978年起,广汉、什邡、绵竹、德阳被列为川西商品粮基地县;“七五”期间,各县全部定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

☚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三、乡镇企业 ☛

二、农业发展简况

二、农业发展简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自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民主改革,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完成了对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 (六)气候资源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
000056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