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丰收计划
上海市农业丰收计划, 设立于1989年。是在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 由市农业局和市财政局共同组织管理。上海市农业丰收计划, 根据全市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要求, 努力促进农、林、牧业科研成果转化, 加快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大面积、大范围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项目经费来源列入市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每年计划经费约200万元, 1989—1998年合计实际投入经费1 870万元。合计立项目82项, 并且有8项成果获部 “丰收奖”和省部级一等奖。项目经费分为拨款和周转金两种, 比例约为各50%。
丰收计划由上海市农业局和上海市财政局共同管理。按照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 “丰收计划”领导小组的要求, 1987年成立了市农业 “丰收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分管科技和生产的局长、市财政局农财处处长、市农业局计财处处长和科教处处长等5人组成, 贯彻落实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有关精神, 制定市丰收计划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规划和项目的审批, 确保项目经费的有效来源和持久增长。丰收计划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科教处具体负责项目的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为了科学、规范、严格管理上海市 “丰收计划”, 结合实际情况,1989年制定了 《上海市 “丰收计划”工作管理办法》、《上海市 “丰收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和 《上海市 “丰收计划”项目奖励办法》。
在 “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注重发挥县(区)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 协助参与该地区的项目指导、检查、管理。项目实施做到: 年初有方案、年中有小结、年终有总结, 并建立项目执行情况的定期汇报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商量解决。“丰收计划” 的实施, 做到 “五个坚持”, 即: 坚持行政、技术、管理紧密结合, 融领导、管理、科技人员和生产者于一体; 坚持整县或整乡镇实施; 坚持目标管理,逐级签订 “上海市丰收计划项目”合同, 做到层层负责, 落实到人; 坚持项目的现场检查和交流汇报, 组织有关行政、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严格项目产量和质量的抽查验收和专家鉴定;坚持项目资金专项专用制度。
1989—1998年, 市农业 “丰收计划” 分别在主要农作物水稻、二麦、油菜、蔬菜、玉米、瓜果、食用菌和花卉上共立项目82项, 实施区包括市郊10个县区的142个乡镇。实施区合计新增粮食6.83亿千克、油菜籽0.47亿千克、蔬菜0.5亿千克、食用菌0.08亿千克、瓜果1.2亿千克、鲜切花(苗、球) 1.25亿支(只), 累计新增产值13.77亿, 新增收益10.909亿元。
科技人员为市农业 “丰收计划” 实施作出了贡献, 同时得到了科技奖励, 有52项成果分别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 “丰收奖”、市 “星火奖” 和市 “科技兴农奖”奖励。其中1等奖项目有: 《油菜良种汇油50及其高产模式栽培技术推广》、《香石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上海市水稻现代农艺推广》等8项, 2等奖16项, 3等奖28项, 受奖人数逾千人次。
“丰收计划”项目一改过去农业新技术推广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矛盾, 大大缩短了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周期。“丰收计划”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如市农业局承担的以水稻直播和抛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 《上海市水稻现代农艺推广》项目, 推广面积达85%, 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耕作方式, 节工省本,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水稻生产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革。市花卉良种试验场承担的 《香石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唐菖蒲种球异地繁育复壮技术》、《满天星优质种苗繁育及周年供花技术推广》等项目, 共累计生产优质种苗4 000余万支、种球2 000余万只,使花卉良种的育繁销走上了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市花卉良种试验场被国家科委指定为 “香石竹、唐菖蒲、满天星”等多项技术推广的国家级技术依托单位。
市农业丰收计划是上海市率先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 紧密了市、县 (区)、乡 (镇) 三级农技推广队伍, 促进了市县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同生产实践相结合, 锻炼和培养了年轻的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