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开始了农业大发展的“第二个春天”,给贵州省农业带来了第二次大发展的新机遇、新气候、新环境。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接着,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对发展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1994年中央又两次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中共中央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指示指导下,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了由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然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变。
改革开放16年来,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成就是:
(一)粮食生产由徘徊向持续发展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提高,粮食严重短缺状况明显改观。1994年粮食总产量上了新台阶,达到910万吨,比1978年643.35万吨增长41.45%,年均递增2.2%。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241.6公斤提高到1994年的313.8公斤,增长72.2公斤。这对贵州严重缺粮状况有了较大的缓解。
(二)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由紧缺向宽松、丰裕转变。油菜籽产量登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1994年达到41.78万吨,比1978年73395万吨增长4. 69倍,年均递增11.48%。烤烟生产稳定发展,1994年达到33. 04万吨,比1978年8. 108万吨增长3. 07倍,年均递增9. 1%。畜牧养殖业十六年连续增产增收,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由过去的家庭副业上升为一项支柱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1994年肉类总产量已达95.02万吨,比1978年12.79万吨增长6.42倍,年均递增13.35%。渔业从少到多,养殖水平大有提高,由1978年的3 715吨提高到1994年的2. 8万吨。单一用材林的林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高效经济林木(如林果业、蚕桑、茶叶、木本药材等)有了较大发展,提高了林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三)乡镇企业步入“快车道”,农村非农产业结构正在形成。从1992年起,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三年年均发展速度都在40%以上。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到179.3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乡镇企业所占份额已提高到22.6%。5亿元的县达到18个,占全省总县数的21%。亿元乡镇有24个,亿元工业小区有8个,亿元企业有4个,亿元村有4个。乡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8.9%以上。近几年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1993年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产值和营业收入达到24.1亿元,交纳税金2.05亿元。这说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确实是贵州贫困山区农民稳定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四)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994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84元,扣除物价指数,增长6.7%,比1978年109.3元增长6.19倍,年均递增13.13%。尤其是九十年代前三年,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6.13%,实现小康标准的程度已提高到42%,达到小康标准的农村人口约56%。贫困人口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已由改革开放前的60%减少为30%,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3年尚有48个贫困县,1 000万贫困人口(其中极贫人口约300万人),经过1994年的扶贫攻坚,又有近百万人越过了温饱线。总之,贵州农民正在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应当指出,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全国仍然比较滞后。主要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面还大,返贫率高(约10%—15%);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有效改善;非农产业发展不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等等。这说明贵州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后劲不足,不能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不能适应农民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的需要。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十六年农业发展的历程证明:改革是原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大前提。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贵州农业才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