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期间扶贫开发主要经验
以经济开发为中心 从“七五”扶贫一开始,就强调从单纯生活救济向经济开发转变,并把经济开发作为“七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改资金分散使用为集中攻坚扶持。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放在最边远、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使党的扶贫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在扶持具体对象上,突出大别山区、沿淮行蓄洪区的特困乡、村;在发展行业上,突出千家万户都能干、都得益的种养业。二是改零星分散开发为集中连片开发。各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各念各的山水经,各走各的开发路,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经济和区域性支柱产业。三是改单一的资金输入为配套的综合输入。把各项扶贫资金捆起来,实行“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五位一体,资金和项目统一管理,综合配套服务,千方百计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改自我封闭式的开发为开放式的开发。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认真实施东西部大跨度联合项目,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七五”期间,引进人才2765人,引进项目1151个,引进资金1.2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紧紧抓住农业这条主线 贫困县一般来说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农业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是千家万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七五”时期,安徽省贫困地区对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了一系列倾斜、升温的措施。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把发展种养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温饱工程”的基础产业,狠抓不放;二是优化扶贫资金的投资结构,规定用于种养业的资金不得少于扶贫资金总额的70%;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发展农业的后劲。
在突出农业生产过程中,注意农村的区域连片开发。“七五”期间,金寨等县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利用当地优势资源、集中连片开发、形成适度规模、发展支柱产业的路子,省人民政府及时予以推广。经过几年的努力,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起步,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到1990年底,17个县桑园面积发展到34.4万亩,年产茧9674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66%和76%。茶园面积发展到69.7万亩,年产干茶1.98万担,分别比1985年增长7%和34%。山区的桑蚕、茶叶、中药材、林果、食用菌、“三竹”,沿淮的粮食、畜禽、纺织、大棚蔬茶、捞砂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
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1985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连续制发10多个扶贫开发的文件,制订了70多条优惠政策。其中有扩大山区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的5条灵活政策;对贫困县实行减免农业税、免缴所得税、免购国库券、特困户子女入学减免学杂费等优惠政策;推动横向联合的20条放开搞活政策;对库区实行水电费返还、建立开发基金等让利于民的特殊政策;对紧邻外省的县,实行灵活的边界政策;对沿淮行蓄洪区制定10条优惠政策。1989年,根据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又充实调整了农业减免税、国库券减购、税收减免、农副产品收购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10条政策。5年来,通过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施项目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七五”时期,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的原则,强调了从按贫困人口平均分配资金向按项目、按效益分配资金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系统、乡村干部分钱送物向依靠经济组织进行项目开发转变,从资金单项输入向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综合输入、配套服务转变,从而把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捆在一起,互相配合,统一分配,然后按项目进行投资和管理。从1988年开始,坚持自下而上层层筛选项目,各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共同把关,统一确定和下达扶贫项目计划,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加快了投资进度,使大多数扶贫资金都能在当年的6月份前投放到位;二是优化了投资结构,基本扭转了过去热衷于上长项目、大项目的倾向;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据农业银行统计,在专项贴息贷款扶持的项目中,效益好的和比较好的占77.6%。老少边穷地区专项开发贷款回收率达70%以上;四是密切了部门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进行综合输入、综合服务、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除了在资金上的巨额投入外,还在科学技术、人才智力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科技扶贫方面,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开展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鼓励省直单位和科技人员支持乡镇企业的若干意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一是选派科技人员至贫困县任科技副县长,先后达30名,每届任期2年。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帮助贫困地区进行科学规划和科学决策;二是充分发挥科技扶贫项目的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省财政拿出科技扶贫专项经费2000万元,由省科委具体安排扶贫开发项目,滚动使用。经过扶持的5万贫困户,已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三是大抓科技承包、推广和普及实用科技成果,组织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贫困地区。5年累计动员7852名科技人员进山下乡,采取集团承包等措施,承包领办项目1910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智力开发方面。根据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同步、治穷与治愚结合的原则,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点。1988年成立了省智力开发领导小组,协调各大专院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智力开发,加强技术培训。据统计,几年来省、地、县三级共安排培训费1000多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4万期。培训各级干部20万人次,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50多项,每个农户基本上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
坚持扶贫开发和计划生育相结合 “七五”期间,特别是“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八次全体会议纪要”和安徽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通知》下发以后,各地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同时,认真总结推广金寨县“贫困山区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的经验,使安徽省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抑制。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17个贫困县平均人口出生率为2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7‰,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和2.5个千分点;多孩率为17.0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计划生育率达到77.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泾县、朗溪、绩溪、歙县、霍山、金寨等县的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多孩生育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