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植物弹状病毒组Plant rhabdovirus group属单链核糖核酸,有包膜,弹状或杆菌状基因组病毒。是既侵染植物又侵染无椎脊动物的一组病毒。其粒子结构和组分与动物弹状病毒相似,因而共同编排在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内。名称源于希腊文“rhebdos”,杆状之意。植物弹状病毒组下分两个亚组。亚组A的典型成员是莴苣坏死黄化病毒(Luttuce necrotic yellow virus,LNYV),亚组B的典型成员是马铃薯黄矮病毒(Potato yellow dwarfvirus,PYDV)。 病毒性状 病毒粒子长100~430纳米,直径45~100纳米,呈杆菌状或炮弹状,端部呈半圆形或一端钝平,中部为直杆状。有脂蛋白包膜。核衣壳上有核糖核蛋白以螺旋状缠绕而形成的精细横纹。粒子中含有4~5种蛋白质。基因组是一个单分子的ssRNA,负功能,含有一种与核衣壳相结合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病毒在活体外稳定性较差,钝化温度为50~52℃,在25℃条件下存活期少于1天,汁液中的病毒浓度为1~10毫克/升。 病毒粒子的组分 植物弹状病毒粒子的蛋白质含量为70%,脂类为25%,多糖为4%,RNA为1%。蛋白质种类达4~5种之多。N蛋白是衣壳蛋白,分子量为55~64×103; G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71~92×103,呈六角形排列在膜上,形成刺突; L为大蛋白,分子量145×103,具有多聚酶活性。M蛋白的分子量为22~25×103,N3蛋白的分子量为40×103,这两种蛋白质也具有酶的活性。还有一些病毒成员的M蛋白由M1和M2蛋白所取代,这两种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别为27~44×103和22~29×103。 基因组的性质 病毒的基因组是一种非侵染性的单链RNA,分子量4.2~4.6×106,负链。在寄主的细胞内,负链的ssRNA首先合成一条与之互补的正链,作为mRNA。病毒核酸没有侵染性,经过非离子清洁剂处理、脱去脂蛋白包膜而释放出来的核衣壳具有侵染性。基因组核酸的5′端为GAAGCAppp,无帽子结构,3′端无polyA区; mRNA的5′端的帽子结构是m7GpppAmACAG,3′端有polyA区。 分布和为害 植物弹状病毒地理分布广,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都有报道。有一部分病毒成员分布较局限,可能与其传毒介体的分布有关。引起重要的植物病害的有水稻暂黄病、小麦丛矮病、玉米花叶病、马铃薯黄矮病和莴苣坏死黄化病等都曾在一些地区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植物弹状病毒可使寄主表现花叶、黄化、坏死、环斑、矮化等各种症状,而没有一种主要的症状能作为这一组病毒的标志。 病毒与传毒介体的关系 植物弹状病毒由吸吮式口器的节肢动物传播均为持久性循回型。除咖啡环斑病毒(Coffeering spot virus) 由 螨 (Brevipalpusphvenicis)传播、甜菜叶皱病毒(Beet leaf curlvirus)由甜菜蝽象(Piesma quadrafum)的成虫和若虫传播外,其余均由同翅目的蚜虫、叶蝉和飞虱传播。病毒和介体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病毒往往只由某一种介体或一些相关的种传毒。有一部分病毒如北方禾谷类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马铃薯黄矮病毒、水稻暂黄病毒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virus)、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苦苣菜黄脉病毒(Sowthistle yellow vein virus)和小麦条点花叶病毒(Wheet striate mosaic virus)等均在介体体内增殖。苦苣菜黄脉和莴苣坏死黄化病毒可经蚜虫卵传毒,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k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经飞虱卵传毒。介体终身带毒,但随着虫龄增长传毒效率渐减。延长介体获毒和接毒时间可增加传毒效率。 寄主细胞的病理变化 有一些病毒成员的粒子在寄主的细胞核内外膜之间发育,并累积在细胞核周围的空间,导致细胞核和细胞质内陷。另外一些病毒成员的粒子在寄主细胞质内发育,或与内质网相结合,粒子累积在囊状体中。病毒引起寄主细胞畸变,如核仁和线粒体肿胀,或使染色质、膜质的囊状体消失或出现颗粒状的核质。 病毒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该组病毒分两个亚组。亚组A的病毒粒子在寄主的细胞质内发育,含M蛋白,在活体外可迅速地检测到转录酶的活性。这些性状与侵染脊椎动物的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相同。此亚组成员还有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北方禾谷类花叶病毒等16种。亚组B的粒子在核内外膜之间发育,累积在核周围的空间,含M1和M2蛋白质,活体外转录酶活性低,有些性质与狂犬病毒(Rabies virus)相同。此亚组成员还有水稻暂黄病毒,苦苣菜黄脉病毒等20余种。 侵染麦类的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北方禾谷类花叶病毒、小麦褪绿条斑花叶病毒和小麦丛矮病毒粒子结构和传毒介体都相同,冬小麦花叶病毒与上述病毒寄主范围相似,这些病毒的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研究。 植物弹状病毒组plant rhabdovirus group组名源于希腊文rhabdos (杆菌状)。本组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该科的其他病毒成员侵染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侵染植物的病毒成员分为两个亚组。 ❶亚组1:代码为R/1:4/1:B/E : S,I/Ap,Au。典型成员是莴苣坏死黄化病毒(Luttucenecrotic yellow virus)。病毒粒子杆菌状或炮弹状,200~350 nm×70~95 nm,有脂蛋白包膜。核衣壳呈螺旋状结构,由蛋白质和单分子ssRNA组成。粒子聚集在寄主细胞质中。活体外可迅速检测到病毒转录酶活性。以汁液传播,蚜虫和叶蝉以持久性传播,病毒在介体体内增殖,介体脱皮不丧失传染能力。 ❷亚组2:代码为R/1:4.3/1:B/E:S,I/Ap,Au。典型成员是马铃薯黄矮病毒(Potato yellow dwarf)。病毒粒子杆菌状,178~380 nm×59~100 nm,外有脂蛋白包膜。核衣壳由蛋白质和ss-RNA组成。病毒粒子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的空间。活体外病毒转录酶活性低。蚜虫和叶蝉以持久性传播,汁液不传毒。病毒在介体内增殖,介体脱皮不影响其传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