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番茄晚疫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番茄晚疫病 【释文】: 番茄晚疫病又叫番茄疫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保护地面积的扩大,番茄晚疫病大量发生,为露地番茄晚疫病的发生提供了菌源。防治保护地番茄晚疫病不仅保护大棚、温室番茄生产,也减轻露地番茄晚疫病发生为害。 1.症状识别 病害主要为害番茄的叶片和果实,也可侵害茎部。番茄幼苗发病,一般先从叶片上开始发生,而后向茎扩展,接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造成植株萎蔫折倒、枯死,潮湿时病部生白色霉层。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渐变为暗褐色,病斑周围与健组织交界处为浅绿色,病斑背面病部的叶脉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色霉层。茎秆上病斑为黑褐色,稍凹陷,边缘不清晰,潮湿时长少量白霉。青果易被害,近果柄处形成油渍状、暗绿色病斑,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边缘明显呈云纹状,病斑处较硬,一般不变软。潮湿时长出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晚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图2-14)侵染而引起的。病菌菌丝无色、无隔,较细,发病部位长出的白霉是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梗无色,3~5根成丛,孢子囊顶生或侧生,卵形或近圆形,无色。游动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孢子囊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病菌在保护地番茄上为害并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开始发病时有中心病株。病株上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靠气流、灌溉水传播,重复感染。 图2-14 番茄晚疫病病原菌 1.孢囊梗和孢子囊 2.游动孢子 3.发病条件 高湿、低温条件病害发生重。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7~25℃,最适宜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95%以上。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宜温度为10~13℃,最低6℃,最高15℃。孢子囊在15℃以上,多直接产生芽管。20~23℃菌丝在植物组织内生长最快,潜育期最短。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保持95%以上8小时,夜间温度10~13℃,叶上有水滴保持12小时左右,病原菌可侵染发病。连年种植番茄的大棚、温室等保护地病重。过于密植,不通风,湿度大的棚室,植株生长中后期,生长势衰弱,抗病性下降,病重。 4.防治方法 (1)苗期防治 定植时挑选无病苗,定植苗定植前喷1次药,进行保护,苗集中,省药。 (2)加强管理 合理种植密度,及时整枝打杈,注意通风降湿,及时打去底部老叶。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叶、病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株。 (3)药剂防治 注意调查病情,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对其周围进行喷药封锁,并开始全棚施药。可选用的药剂有45%百菌清烟剂、30%百菌清发烟弹每公顷3750克熏烟,72%克露(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倍波尔多液,以上药剂轮流交替选用,每5~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