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鹿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鹿角 中药名。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laphus L.已骨化的老角。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药材:花鹿角为梅花鹿的老角,呈分枝状,三岔或四岔,长约30~50厘米,左右两枝对称。主枝稍向后面弯曲,直径2.5~4.5厘米。分枝向两旁伸张;枝端渐细。 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黄棕色,枝端浅黄白色,无毛,有光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有纵棱。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气无,味微咸。 以质坚、全体有骨钉、光泽者为佳。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马鹿角为马鹿的老角。形与花鹿角相似,每枝多为3~6岔。 全长50~60厘米,直径约3~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骨钉不显著,基部有珍珠盘.骨质坚硬,断面外围白色层极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红色,具粗蜂窝状孔。 气无,味微咸。以粗壮坚实、无枯朽者为佳。 主产黑龙江、吉林等地。炮制: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 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味咸,性温。 入肝、肾经。行血,消肿,益肾。 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神农本草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名医别录》:“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阴虚阳亢者忌服。 ❶ 治奶发,诸痈疽发背: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补缺肘后方》)。 ❹ 治产后下血不尽,烦闷腹痛:鹿角,烧成炭,捣筛,煮豉汁,服方寸匕,日3夜再,稍加至2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汤用之(《千金要方》)。 ❺ 治胞衣不下:鹿角屑3分。为末,姜汤调下(《产乳集验方》)。 ❽ 治妇人白浊,滑数虚冷者:鹿角屑,炒黄,为末,酒服6克(《妇人良方》)。 每次2~4粒,日服4~6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