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裨
《广韵》符支切,平支,并。 ❶ 古代的次等礼服。与最上等的相对而言。《礼记·乐记》:“裨冕搢笏。”{郑玄}注:“裨冕, 衣裨衣而冠冕也。裨衣, 衮之属也。”{孔颖达}疏:“衮谓从衮冕之衣以下皆是也。” ❷ 副贰;辅佐。《晋书·东海王越传》:“自顷胡寇内逼, 偏裨失利, 帝乡便爲戎州, 冠带奄成殊域。”{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四十余年, 或裨或专。攻牢保危, 爵位已隮。”{元}{刘壎}《江西制置司都统密公》诗:“小臣裨校耳, 职也宜死绥。” ❸ 引申为小。 参见“[裨海]”。 ❹ 通“[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裨, 〔叚借〕又爲陴。《晋语》:‘反其裨。 ’注:‘城上女垣。’”按, 今本《国语·晋语四》作“陴”。 ❺ 古邑名。{春秋}{庸国}属地。《左传·文公十六年》:“唯{裨}﹑{鯈}﹑{鱼}人实逐之。”{杜预}注:“{裨}﹑{鯈}﹑{鱼}, {庸}三邑。”一说, 部落名。{杨伯峻}注:“{裨}﹑{鯈}﹑{鱼}恐俱是{庸}人所帅‘羣蛮’之部落名, {杜}注不可信。{裨}﹑{鯈}所在之地, 今已不得知。{鱼}则当在程四川省}{奉节县}东五里。 ” ❻ 姓。 {春秋}时{郑}有{裨灶}。 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