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
臆造、无根据地编造。 宋朝人杜默,字师雄。好写诗。 宋人王琳曾记其事:“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杜默写诗,大多不合格律。 故后人称凡事不合格者为杜撰。)因而普遍认为杜撰本于此。 然世俗早有杜田、杜园之说,以所撰无所本,学无师承者皆曰杜田,或称杜园。如自酿白酒名曰杜酒。 杜就是做的意思。 《湘山野录》载:盛文肃(姓盛,名度,字公量。 文肃是死后的封号)撰张文节神道碑,呈中书,参政石中立急问:谁撰?盛随便应声而答;度撰。度、杜同音,于是满堂大笑。 而盛文肃早于杜默,可见杜撰之说还当更早。(《野客丛书》卷二十) 今沿用本义。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文荟》:“他用一些似乎可信的笼统说法和一些纯属社撰的解释掩盖甚至歪曲了鲁迅作品的本质意义。”《南方周末》:“这不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我国有位著名的结构加固纠偏专家,被一起经济案件困扰了四年,直到最高检查机关最近专门审议,决定‘纠偏’,才得到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