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fractures of mandible系头部常见骨折之一。多由外伤引起,少数由骨髓炎及肿瘤而致。临床表现依骨折情况而定:一般可有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较复杂者可有畸形、错位,及咬合功能丧失。治疗:如由外伤而致,可消炎、止痛、固定,后期加强功能锻炼;如由其他原因而致,尚应针对具体病因治疗之。 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骨折下颌骨是面部体积最大、面积最广、位置最突出的骨胳,也是颌面部诸骨中最易受到损伤的骨胳。根据下颌骨的解剖结构,有几处比较薄弱,当其遭受外力撞击时,相对地容易在这些部位发生骨折,称为骨折好发部位。其顺序为颏正中联合区、颏孔区、下颌角区及髁状突颈部区。下颌骨有两组强大的咀嚼肌附丽,一组是下颌骨的升颌肌群,有嚼肌、颞肌、翼内肌等; 另一组是下颌骨的降颌肌群,为颏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等。这两组肌肉担负着下颌骨的咀嚼运动,调整咬合平衡,如果一旦发生骨折而失去相互间平衡后,骨折片就会循着肌肉牵拉的方向而发生移位,造成临床上咬合错乱、咀嚼障碍,严重者甚而可发生机械性的呼吸道梗阻。此外下颌骨髁状突颈部尚附丽有翼外肌,该肌起着下颌骨旋转和前伸后缩作用。 下颌骨骨折时,除具有一般骨折的疼痛、肿胀、出血、软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等外,根据不同的损伤情况,还具有下列临床特点: ❶移位和咬合错乱: 下颌骨骨折段受到损伤断裂后,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因失去平衡,而将骨折端向肌肉各自牵引的方向牵拉,因而出现一些典型的骨折片移位和牙齿咬合错乱症状,此常作为诊断骨折的主要依据,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典型移位情况。颏正中区骨折,此处骨折可有单发、双发或粉碎性骨折之别。颏部如果发生双发或粉碎性骨折,颏部的骨折片由于颏舌肌、颏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的牵拉,而向后下方移位。同时两侧的下颌骨则由于嚼肌、颞肌、翼内肌的牵拉作用,而向上向内移位。这样在临床上就出现舌组织失去附丽而向后退缩,发生呼吸道机械性梗阻。同时由于两侧下颌骨向上向内挤拢错位,使牙列发生明显的咬合错乱。但是在颏部正中单发性骨折例外,此处由于骨折线两旁的肌肉牵拉力量相等,常无明显或不发生移位现象。颏孔区骨折,此区指尖牙和双尖牙附近区域。发生骨折后常可将下颌骨分成长、短二骨折段,长的一段为健侧,短的一段为患侧。由于肌肉牵拉的方向作用,短的骨折段,受到嚼肌、颞肌和翼内肌的牵拉而向上移位。同时翼内肌尚有向内牵拉作用,所以骨折段还有向内收的移位。而长的骨折段,则受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后下移位。同时亦因翼内肌的作用而向患侧偏斜,造成咬合明显错乱。当然在临床上亦有例外,如骨折线的方向与肌肉牵拉的方向正好相反,力量相互抵消,则可不出现错位。假如颏孔区发生双侧骨折,两侧短的骨折段因升颌肌群的牵拉均向上内侧移位,长骨折段即正中骨折段顺着降颌肌群牵拉的方向而向下后方移位,颏部显著退缩,则亦易因舌后坠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呼吸道梗阻而窒息。下颌角区骨折,此区骨折亦可分为长短两骨折段。如果骨折线正好发生在下颌角,因为两骨折段皆有嚼肌和翼内肌附丽,牵引力量平衡,常不致发生移位。如果骨折线在这些肌附丽的前方或后方,则骨折段发生如颏孔区的移位,即短骨折段因升颌肌群的牵拉,发生向上内移位,长骨折段则向下移位。骨折线可以发生在下颌升支乙状切迹以下,骨折线可能是水平的或纵行的,因其周围有强大肌肉附丽,骨折线隐于肌肉附丽之深处,因而很少发生移位。如有移位,则多系开口时患侧升支上缩,颏部偏向患侧。髁状突骨折,髁状突的骨折多发生在它的颈部,由于翼外肌的牵拉,可以使髁状突断端向内上移位或脱臼。而下颌升支受升颌肌群的牵拉向上移位,这就使上、下颌之间垂直距离缩短,发生后牙早接触,前牙不能接触,形成前牙开颌。 双侧髁状突骨折时, 前牙开颌则更明显。 多发性骨折,骨折段移位的方向无一定的规律,如与附丽的肌肉相连,则随肌肉牵引的方向移位,如与肌肉失去联系,则随暴力方向而发生移位。 ❷牙龈及粘膜撕裂,局部渗血或形成血肿: 下颌骨发生骨折段移位后,可以撕裂牙龈和粘膜,致局部流血。下齿槽动、静脉断裂后,血液流向口底组织,形成局部血肿。严重的出血,可致舌上抬,并压迫舌向后坠,发生呼吸道梗阻。下齿槽神经断裂后,还可导致患侧下唇麻木。骨折错位后咬合错乱,不能进行正常咬合,致唾液增加和外流。 X线检查对诊断下颌骨骨折很重要,常摄下颌骨侧位及后前位片或曲面体层片,以明确骨折的性质和确切部位、骨折线的方向等。特别要注意髁状突骨折的漏诊,因为髁状突多数为间接骨折,在下颌骨其他部位发生骨折后,常会遮盖该区的症状; 可补摄颞颌关节位片作进一步确诊。 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原则,首先是使移位的骨折段复位。下颌骨新鲜骨折多用手法复位,再行单颌或颌间固定。骨折超过两周以上、折断处已开始有纤维性愈合,或在下颌骨多发骨折时,手法不易获得确切复位,则采用颌间弹性牵引法使之逐渐复位。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以及无牙齿可以利用作为固定的下颌骨骨折,则可采用切开法作骨间结扎固定,后者尚可采用金属支架的外固定法。对闭合性髁状突骨折,不主张作切开复位及骨间栓丝固定,因为外科手术会给颞颌关节内外增加疤痕组织,易导致关节强直。对此一般主张采用颌间弹性牵引法复位固定,因为关节凹呈杵臼状,只要咬合对位良好,骨折段虽未完全达到解剖复位,髁状突仍能作轴状生理活动; 只有在开放性髁状突骨折时,而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为了避免今后关节发生强直,在清创的同时以摘除髁状突为宜。对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如有牙齿可以利用,则采用口内结扎固定法。开放性骨折,或乳牙松动不足以支持固定时,应作切开复位骨内固定,但须注意不要损伤恒牙胚。 ☚ 上颌骨骨折 颧骨颧弓骨折 ☛
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面颌损伤。下颌骨古称地阁骨、颔颏骨和下巴骨。呈马蹄形,是口腔下半部的支架,为面骨中唯一活动的骨胳,分下颌体及下颌支两部,前者是下颌骨的水平部而后者则为其垂直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不慎跌仆,下颌部着地,或外力碰撞下颌部,均可造成此种骨折。 以下颌角骨折最多。若暴力传达到对侧,可使对侧发生骨折。若骨折线通过齿槽弓,则骨折与口腔相通,造成开放性骨折。容易引起继发感染。由于下颌骨是下排牙齿的固着部位,骨折后可引起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甚至牙齿折断、脱落。因附着的筋肉较多,故在完全骨折时,极易引起移位。如骨折移位,则牙齿之序列也随着发生变动,使上下牙齿不能正常咬合,严重的暴力打击,还将并发颜面部其他部位或颅脑的损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地阁骨……上载齿牙,打扑损伤者,顋唇肿痛,牙车振动、虚浮,饮食不进,目闭神昏,心热神乱,气弱体软。”下颌骨骨折可分为齿槽弓内骨折和齿槽弓后骨折。齿槽弓内骨折又有齿槽骨折、下颌体骨折、下颌联合和下颌前部骨折。齿槽弓后骨折又有下颌角骨折、下颌支骨折、髁状突骨折和喙突骨折。 骨折后,患者多呈半张口状,有血涎流出,开口、闭口活动受限,咀嚼困难,不能咬合,言语不清楚,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面部呈不对称畸形,牙齿排列不齐,有松动或脱落,有齿龈出血。有移位骨折者可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若粉碎骨折,由于两侧肌肉同时向内侧牵引,齿槽弓缩窄。必要时可作X线照片检查。 骨折后,患者口咽部可能有血凝块、分泌物、呕吐物或异物,故必须清除,以预防发生窒息。有舌根后坠者,则应将舌拉出。无移位的骨折,不必固定,或仅用四头带包扎。有移位的骨折,应早期复位和固定,否则将影响咬合,造成永久性咀嚼困难。固定方法较多,若临时固定,可用四头带包扎,但不可向下挤压下颌,以免加重畸形。对齿槽弓内骨折,由于两骨折片上都附有牙齿,故复位后可用不锈钢丝齿间结扎固定。齿槽弓后骨折,由于骨折线不通过齿槽弓,整复和固定都较困难,必要时手术切开整复。不论有无移位,初期均可内服防风归芎汤,或正骨紫金丹,外敷三色敷药或双柏散。虚人或有目闭神昏者,参见“头部内伤”条目,辨证用药。此外,还可搽固齿散,用荜拔散漱口,加速牙根肿痛的消散。骨折后期,给予调和气血,舒筋壮骨之品。 ☚ 颧骨和颧弓骨折 胸胁内伤 ☛ 00019622 |